沭阳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围绕培育政治领域增长点探索干部队伍建设新 [复制链接]

1#

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来说,必须一手抓经济增长点的培育,一手抓政治增长点的培育。市场经济是一种人才经济,一地一域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才的数量和质量,特别是作为领导人才的干部队伍的状况。沭阳是一个拥有万人口的大县,自然资源丰富,区域优势明显;经济基础却十分薄弱,长期处于苏北乃至全省的谷底。贫穷落后表现在经济上,根子在政治上。去年以来,我县着眼于培育政治领域增长点,推进干部制度改革创新,致力解决体制机制上的深层次问题,收到了明显的成效。

一、把握新时期干部标准,形成明确端正的用人导向

干部来源于群众,却不同于一般群众;领导干部是国家公务员,但身份更特殊,素质要求更高。当前,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改革、发展、稳定的工作任务很重,而且直接关系到把一个什么样的区域政治、经济、文化带入21世纪。新的时期,对干部的政治、作风、思想、纪律、能力等都提出了特殊的、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努力成为有知识、懂业务、胜任本职工作的人才,而且要成为会治党行政、善于驾驭市场经济、能够担当跨世纪重任的领导。对于欠发达地区的干部来说,更要有一种善捉机遇的敏锐性、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不满足现状的“突围”意识和勇于创新的改革精神。

一方面,要突出“三句话”标准。长期以来,我们党一直把“德才兼备”作为选拔、任用、评价干部的一条基本标准。有德有才是正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无德无才是废品。但是,德才标准比较原则不好掌握,不便操作。为此,我们提出干部标准主要是“政绩突出、群众公认、领导层接受”。首先,看政绩是否突出。政绩是干部德才的综合体现,必须坚持以政绩论英雄,尤其要重视在重点工作、重大活动中培养、选拔干部。其次,看群众是否公认。干部的优劣和是非功过,群众看得最清楚,也最有发言权。只有走群众路线,扩大民主,注重社会公论,选出的干部才能为群众所拥护。第三,看领导层是否接受。坚持领导层接受,既可以防止少数人说了算,又可以更好地实现人民利益与党的利益、群众意愿与组织意愿的统一。

另一方面,要优化干部队伍机构。为充分体现干部标准,我们坚持大力弘扬创业者,启用开拓者,保护改革者,鞭挞空谈者,惩治腐败者,形成庸者下、平者让、弱者降、能者上的导向机制;加快干部结构调整步伐,增强干部队伍的活力,尽可能多一些“经济型”干部,多一些开拓型干部,多一些高学历干部。为加快干部队伍年轻化步伐,我们改变按部就班、等干部到年龄让位置的被动做法,主动、积极、大胆进行调整,对失职渎职、违纪违法的干部查处一批,对年龄偏大、力不从心的干部转任一批、大量启用年轻干部主动置换一批,使干部队伍焕发出新的生机。去年以来,我县在提拔干部中,年龄35周岁以下的占56.6%,大专以上学历的占71.6%,妇女干部占13.8%。从总体上看,我县目前明确、端正的用人导向机制基本形成,干部结构得到了优化,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

二、打破旧体制选人模式,构筑选贤任能新机制

选准一个人,就能带活一个单位,振兴一方经济,调动一批人的积极性。一度时期,沭阳县选人用人上存在诸多弊端,不仅论资排辈、求全责备、任人唯亲等问题普遍,而且权钱交易、买官卖官、行贿受贿等违法违纪行为时有发生。吏治的腐败是最大的腐败。要改变“少数人选人,在少数人中选人”的现象,防止“黑箱”操作,必须建立新型的选贤任能机制,做到公开性强、透明度高、社会知信度可靠。为此,我们在全县推行了干部公开招考制、竞争上岗制、任前公示制。

1、公开招考制。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社会上许多精明强干、学有所长且具有一定组织协调能力的同志游离于领导视线以外,缺乏施展身手、脱颖而出的机会和条件。对此,我们在干部选拔上采取公开招考的办法,最大限度地挖掘和转化人才资源,使他们尽其能、用其才、扬其长、播其慧,被广大群众誉为“现代科举”。去年以来,我们分批向全社会公布拟招职位以及报考条件和报考方法,通过笔试、面试、考核、公示等程序,择优录用了75名乡镇长助理、17名县直部门的副局长、副主任,其中引进外地人才7人。

2、竞争上岗制。选贤任能也是一场革命,在选人过程中,必须清除思想上的障碍,打破传统的条条框框和用人模式,确立能者为先,能上能下,优胜劣汰的新观念,变“伯乐相马”为“赛场选马”。为此,我们选择了部分单位实行竞争上岗的办法,即向全社会公布竞争岗位、竞职条件和竞职方法,通过竞职演说、答辩打分,并进行考核、公示后,择优上岗。今年以来,医院、传染病防治院、庙头镇卫生院及20所中小学班子调整中推行“竞争上岗制”,为下步事业单位深化改革打下良好基础。

3、任前公示制。注重干部选用的公开性,既是加强监督的有效手段,又是发挥民主的前提条件。实行干部任前公示制就是对提拔的干部,正式任用前向社会公布名单、基本情况及拟任职务,接受社会监督。对被公示人德、能、勤、绩、廉方面的问题,群众可在公示后10天内向县委主要负责人或组织、纪检、监察部门举报。去年以来,全县共公示拟提拔干部12批人,实际任用人,未用或缓用10人。同时,明确举荐人、考察人的责任,环环扣紧,最大限度减少选人上的失误。

三、实行全方位紧逼政策,提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

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的可塑性。加强对干部的管理,不仅是增强干部防腐拒变能力的需要,也是培养高素质干部队伍的需要。

推行“四逼”政策,使广大干部在市场经济的“赛马场”上较劲。针对欠发达地区干部队伍的现状和新时期对干部素质的要求,我们在干部管理上首先通过采取“四逼”措施来强行引导。一是通过组织学习把干部逼向书本,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对广大干部实行多换思想少换人,但不换思想就换人。去年以来,先后组织全县干部学习马洪主编的《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宋健主编的《现代科学基础知识干部读本》、徐仲华等主编的《如何领导市场经济》、戴相龙主编的《领导干部金融知识读本》,并专门分别进行闭卷考试。二是通过开展“双帮双扶”活动把干部逼向基层,增强为民服务意识,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每个单位帮一个先进村、扶一个落后村,每名机关干部帮一个专业大户、扶一个贫困户,结成三方联合体,并把帮扶情况纳入干部工作实绩考核。三是通过实行机构改革把干部逼向社会,引导干部转岗创业,兴办个体私营经济。大力度推进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改革,严格定职能、定编制、定岗位,坚决裁减冗员。四是通过发动“招商引资”把干部逼向市场,增强干部在市场中求生存、图发展的能力。给所有在职的机关、事业单位干部下达招商引资任务,并严格考核、严格奖惩。今年8月份,对首次考核未完成任务的四名正科级单位“一把手”公开宣布离岗离职专门从事招商引资。

理顺管理关系,激发基层工作的内动力。实行重心下移,权力下放,切实改变过去乡镇和基层单位责任与权力不配套、管事与管人“两张皮”的现象,即将乡镇各单位负责人的考察任免权下放给乡镇,将部门中层干部的考察任免权下放给部门;实行条条服从块块,条条为块块服务;县委、县政府对乡镇、对基层的工作只提总体要求,不作具体规定,只注重工作的结果,不注重工作的过程;允许干部在改革中有失误,但不允许干部不干事;鼓励基层放开手脚,大胆创新,实行一乡一策、一企一方,充分调动基层的工作积极性。

抓好配套制度建设,对干部实行规范化管理。一是动态考核制。建立领导干部工作实绩卡,按月登录干部实绩;对重要工作分解立项,阶段检查,变静态考核为动态考核,变一次性考核为过程性考核,变封闭式考核为开放式考核。对小城镇建设、多种经营、乡镇企业等重点工作,每隔2-3个月分别组织一次观摩,由县四套班子领导带领乡镇党委书记或乡镇长及县直有关部门的主要负责同志参加,而且每次观摩乡镇个个到,只看新项目、新成果,然后集体打分,评出名次,进行奖惩。二是谈话教育制。在干部职位变动、受到奖惩、被反映有问题以及遇有婚丧喜庆等重大事项时,由县领导主动找其谈话教育,提前打招呼。三是警告戒勉制。对犯有一定错误、又不够党政纪处分、单靠批评教育转化效果不理想的干部,实行戒勉,半年内不得变动职位、提拔重用。四是离任审计制。决定变动领导干部职位之前,对其任职期内的单位经济、财务状况进行全面审计,发现问题及时追究责任。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