沭阳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袁县长沭阳任上诗选 [复制链接]

1#
贵阳白癜风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yqyy/

公元年,袁枚同学出生于浙江钱塘县,祖辈和父辈都只是州府的低等幕僚,家里经济条件不是太好,但好赖是公务员家庭,干活轻松,来钱方便,比耕田耙地、抓鱼捕虾的老百姓要强得多。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家庭接触社会高层人物比较多,知道老百姓的孩子要想出人头地,必须走读书这条路,学而优则仕。所以,他家的孩子从小就是抱着书本长大的,夹着“尿不湿”就开始咦哩哇啦背唐诗。袁枚“幼有异禀”,且“爱书如爱命”。七八岁时,当别人家的孩子,只知道光头强和小猪佩奇的时候,袁枚却能熟读《四书》,倒背《五经》了。十二岁时,他和村里的小伙伴正在河边挺着肚子撒尿比赛,私塾老师突然跑过来,兴冲冲地告诉他:“小枚,你考上秀才啦!”让同乡那些五六十岁的老秀才吓一跳:卧槽,读了半辈子的书,竟然和这个穿开裆裤的娃娃弄成同班同学了!

从此一发不可收,二十刚出头,袁枚连中举人和进士,任职翰林院庶吉士。相当于今天的社会科学院博士研究生,而且直接安排了工作,一步跨入了国家的公务员序列,更牛逼的是,成为了皇帝的近臣和智囊。当晚,他在朋友圈发一条:“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明明是少年及第,春风得意,他却忆苦思昔:“一日姓名京兆举,十年涕泪桂花知”“我愧牧之名第五,也随太子看祥云”,这逼装的,考了全国第五名,成了皇帝身边人,还觉得不满意吗?!接下来,还真的不满意了,为什么?大清朝有个霸王条款,翰林人必须精通满文。三年任职期满,朝廷举办“散馆”考试,袁枚却“未娴清书”。什么情况?外语不及格!只懂得汉语不懂满文,再牛逼的人也不行,大清王朝可是满人的天下!于是,高材生袁枚被判为下等,不能留在皇帝身边了,北上广都去不了,只能外放出京到四线以下小地方任职。乾隆七年(),27周岁的袁枚“日溜”一下子从北京外调到了溧水,一年后,又“日溜”一下子从苏南调到苏北,担任一个兔子不拉屎的穷县——沭阳县县长,那时候还没有县委书记这个职务,所以,县长是**工作一肩挑的,也就是沭阳一把手了。

沭阳是苏北一个隶属徐海道的贫困县,它靠近*河旧道,东邻*海,气候潮湿,海气浓重。*河夺淮以后,沭阳沦为“*泛区”、“洪水走廊”,频繁的水灾摧毁了农业经济,使人们的生存环境恶化,灾情绵延,满目*沙白草,遍地饥民饿殍。没有等省市的组织部长来开会宣布,袁枚带着父母姐妹一家老小,已赶赴沭阳就任了。先搞调研,几天来,他让县委办主任等人开着马车,又换轮渡,马不停蹄跑遍了沭阳的大街小巷和几十个乡镇,回来以后咪嘘着眼,在朋友圈发了一首名字叫《苦灾行》的诗:

沭阳八年灾,往岁尤为酷。

我适涖此邦,一望徒陵谷。

田庐化为沼,春燕巢林木。

泛滥有鱼头,澎亨无豕腹。

百死犹可忍,饿死苦不速。

野狗衔骷髅,骨瘦亦无肉。

自恨作父母,不愿生耳目。

乖乖,这是什么鸟地方,太穷太苦,“春燕本来应当营巢于屋檐下,现在只能在树上磊窝与乌鸦为伍;农民耕种的田园、居住的茅屋,此刻都浸泡在沼泽中;对于穷苦人来说,死是一种解脱,但令人受不了的是,天天忍饥挨饿却死不了。连嘴里叼着死人骨头的野狗,也他妈的骨瘦如柴。”字字血泪,勾勒出沭阳人民一幅触目惊心、惨不忍睹的生存画面。两办主任、部委办局领导和各乡镇书记镇长们,一看袁一把的朋友圈发这个玩意儿,啥意思?新官上任三把火,这一把火还没有烧,怎么就拖拖拉拉发这么一长串的晦气玩意儿?沭阳八年受灾,饿殍遍野,死人成堆,都是自然灾害惹的祸,让我们这些乡村干部怎么办?各人都疑疑惑惑,没有一个人点赞,更不敢评论。第二天早上吃过辣汤油条,袁县长让通讯员小吕喊来了办公室主任:通知召开全县三级干部大会,我要作重要讲话。那时候沭阳县直机关还没有安装电话,更没有手机,也没有汽车、电瓶车和自行车,交通靠走,通讯靠吼,治安靠狗,取暖靠抖。袁县长一声令下,办公室主任、秘书、通讯员、看门的保安和厨师都拉开架势,加足马力,撒丫子就往乡村跑。接到开会通知后,乡镇干部骑着毛驴,村干部骑着水牛,组干部拉着牛尾巴跑步,纷纷赶往县城,三天以后清点干部人数,除去迷路的几个,其他人全部到齐,每人屁股下面一块砖,整齐而安静地坐在县*府礼堂。28岁的袁县长手里拖着一个长烟袋走上了主席台:同志们,今天这个大会,我就讲一句话:开仓放粮,散会!跑两三天的路来到县城,本来想听一下新县长的高谈阔论,就这一句话啊!

是的,就这一句,因为袁县长把最重要的工作提前做了:看到沭阳老百姓这么穷苦,上任后他就给上级打了赈灾报告,皇帝居然立即批示同意了。散会以后,各地把皇粮拉回村里,评出困难户和特困户,按人口发放,还在每个村部支起一口大锅,熬出满满一大锅的米粥,分发给那些无家可归的穷苦人。一月后的傍晚,袁县长正躺在床上休息,通讯员小吕探头探脑进来汇报:领导好,各地的赈灾物资都发放到位了,沭阳老百姓都夸您是好官哦。袁枚笑而不语,拿起手机又发了一条朋友圈,《苦灾行》续:

赖有皇帝仁,施粮更煮粥。

饥口三十万,鸿恩无不沐。

望此一月赈,早作千回卜。

携筐及老幼,守候合宗族。

恩爱如夫妻,争粮相搏逐。

夺取未到怀,担起还愁覆。

有赈尚如此,无赈作何局。

为一校算之,恍然眉欲蹙。

小口米七升,大口斗五六。

将度期月余,日食无一掬。

国帑已千万,再加苦不足。

纾国更纾民,束手难营度。

宁死不为寇,犹赖皇恩渥。

岂无冒滥讥,终为百姓福。

不要夸我,要夸就夸皇帝,是大领导皇恩浩荡,救沭阳灾民于水火。袁县长谦虚不摆功,功劳都是皇上的。

天气慢慢变冷,眼看着到年底了。傍晚,袁县长百无聊赖,一个人坐在办公室抽烟,通讯员小吕敲门提一壶开水进来:袁县长请喝茶。袁枚:小吕啊,你是本地人,知道什么地方好玩吗?小吕:玩文的还是武的?文的,明天我套好马车,带你去颜集镇考察一下虞姬沟,拜访一下虞姬庙;武的,今夜就可以行动,到步行街洗头按摩,再来一个大宝剑。袁县长一听两眼放光:武的武的,今晚带我出去转转!那一夜,袁县长在小吕的陪同下,玩得心花怒放。三天后,全县干部召集在县*府小礼堂开冬季农田水利工作会议,袁一把烧起了到任的第二把火:扒六塘河。会上还同时宣布了县里的人事任免,小吕同志任沭阳县副县长分管农业,兼任“六塘河水利工程”总指挥。有句话怎么说?最铁的朋友是一起同过窗,一起扛过枪,一起分过赃,这些都不如一起嫖过娼。小吕一个农家子弟,县*府打杂的通讯员,一夜之间被提拔为副处级干部,后来又经袁枚推荐,提拔为曹州府同知、常德知府而享受地市级正四品待遇,吕家也成为沭阳的名门望族,有了后来的城北公园和吕巷,都与他殷勤为领导服务分不开的,沭阳人聪明,眼头活。几十年后,73岁的老县长袁枚受小吕儿子的邀请,再次到沭阳游玩半个多月,吕家趋前30里到十字桥迎接,盛情款待,感动得老县长老泪纵横:“居官而不能忘其地者,其地之人,亦不能忘之也”!感慨万千地写下了那篇著名的文章《重到沭阳图记》。再强势的领导也有自己的弱点,无论什么时代,只要平时对领导尊重,先助跑,再跪倒,开启静音模式,服务周到体贴;关键时刻能了解了领导的喜好,就不愁等不到提拔重用的那一天。袁县长好色,人尽皆知,他自己也从不避讳,就连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