沭阳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夏老师推荐夏炳文沭阳地方文化散文沭阳迎 [复制链接]

1#

沭阳迎薰门

夏炳文

沭阳历史文化重建,迎薰门算是其中之一。

从去年底开始兴建,到现在基本建成,历时一年。很多人都跑去看一看,城门谁都见过,但都是别人家的,自家的城门,还是第一次见。

我也是,专门从城东跑到城西,就为的看看热闹,站在桥上,抬眼望去,果然有一种威武雄壮的气势与风度。沭阳城的历史韵味,又增加了那么几分。

城门的背后,就是沭阳老县政府和旧时老县衙所在地,那里的袁枚手植藤,枝蔓虬盘,古劲沧桑,与新建的城门,可谓老友又重逢,脉脉两相望。

沭阳古城墙,自明代始;沭阳迎薰门,亦自明代始。

正德七年,也就是年,时任沭阳县令易瓒同志决定修筑城墙,虽然只是个土城,但沭阳从此便有了城墙。过去的沭城,更像一个居民集聚区,不大像个城镇。

既然是城墙,自然会有门,但有几个门,是有名还是无名,今皆不知。

为什么要修筑城墙呢?县志上专门交待,“正德六年流寇入境”,修筑城墙,是为了防止土匪流寇侵犯,可见这些土匪流寇不是一两人,而是一大帮,而且特别猖獗,县城都敢骚扰。

可是呢,沭阳多发大水,土城墙哪里禁得起水泡?水一来就容易倒塌。到了万历二十年,也就是年,时任沭阳县令徐可达同志决定用砖重建城墙。可惜的是,工程没到一半,还是由于发大水,未能完工。

那时的沭阳,匪患猖獗,水患严重,可谓民不聊生。

四年后,到了万历二十四年,也就是年,时任沭阳县令杜从心同志才全面建成砖城,这是真正意义上的沭阳城墙。

迎薰门,也就是那时兴建的,算起来,距今已有年历史。

《民国沭阳县志》记载:

“(万历)四十四年,知县杜从心始成砖城。周八百四十丈,高十七尺三。城楼五,窝铺一,敌台一千七百九十七垛。建东西两城房。正东门曰承晖,正西门曰宣义,正南门曰迎薰,沿东数十步小南门曰聚奎。形式如船,故无北门。”

这里有几点:

1、县志记载“万历四十四年”,有误,应为“万历二十四年”,因为杜从心是万历二十四年开始任沭阳知县,干了五年左右。万历四十四年,沭阳知县是宋时勋。

2、清代一丈约合3.11米,那么沭阳城墙,周长就是×3.11=.4米,约5里多长;高度就是17.3×0.=5.38米,约5米多高。

3、建好的城墙,有5个城楼、1个窝铺、个敌台城垛。窝铺是城墙上用于隐藏士兵的洞穴;敌台,亦称墩台、墙台、马面,为城墙向外凸出墙体部分用以三面防敌的建筑。

4、有四个城门:正东门叫承晖门,正西门叫宣义门,正南门叫迎薰门,迎薰门向东几十步,有个小南门叫聚奎门。

5、沭城形状似船,东西长南北窄,县令杜从心曾写下“而今连堡三门外,一路围墙似航船”的诗句,沭城故称“船城”。北边为船底,船底有门,岂不漏水?所以沭城没有北门,但三个门总不大好,便多了一个小南门聚奎门,纯为凑数。

沭阳城墙,毁坏于清康熙七年(年)六月十七日戌时大地震,戌时是晚上七点至九点,地震也就大概晚上八点左右吧,沭城房屋大多倒塌,百姓死伤无数,招德寺古塔仅剩一半。

城墙也未能幸免,《民国沭阳县志》记载:“康熙七年地震,城南半圮,四围垛堞俱坠。”沭阳县城南城墙倒塌一半,城墙上的所有垛堞全部坠毁,估计迎薰门也难保。

直到乾隆二十六年(年),沭阳知县钱汝恭向朝廷申请重修,乾隆三十一年(年)开始建设,周长九百五十丈七尺,高二丈。沭阳城墙变长了,周长近6里,变高了,有6米多高。

之后二百多年风雨侵蚀,沭阳城墙大多倾覆倒塌。

其中迎薰门,沭阳县志记载:“(光绪)二十九年,知县叶元鋆因迎薰门将倾,商同地方绅士拆去。”光绪二十九年(年),因为迎薰门楼将要倒塌,危及行人,沭阳知县叶元鋆和地方绅士商议,决定将其拆除。

自此,沭阳便没了迎薰门,直至今日重建。

这是摄影大师沭阳人吴印咸拍摄的沭城城门,名为《晓市》,朝雾弥漫的古老城门,沭阳人为生计而奔波忙碌。这是一张特别珍贵的照片,拍摄时间为年,那时吴印咸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毕业后回到家乡,一边在县立高小、县立中学、县师范学校教美术,一边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摄影创作。

照片据说是沭城东门承晖门,至少不是迎薰门,因为迎薰门年就拆除了。

迎薰门是沭城南门,今天的迎薰门,偏于沭城西北一隅,早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南门。与那时比,今天的沭城扩大好几十倍,沧海桑田,世事变迁,如是哉!

那时沭阳四个城门,各有各的意义。

承晖门,迎接早上的太阳,所以一定是东门;西门宣义门,有宣扬道德礼义的意思;小南门聚奎门,离魁星楼不远,是魁星聚集的意思,奎,二十八星宿之一。

正南门叫迎薰门,迎纳南来和煦之风的意思。

先秦《南风歌》云:“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南风清凉阵阵吹啊,可以解除万民愁苦;南风适时缓缓吹啊,可以丰富万民财物。

这首诗,传说是舜写的。《孔子家语·辩乐解》:“昔者舜弹五絃之琴,造《南风》之诗,其诗曰:‘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有个成语,就叫“熏风解愠”,意思是温和的风可以消除心中的烦恼,使人心情舒畅。宋代柳永有一首《永遇乐》是这样写的:“薰风解愠,昼景清和,新霁时候。”

南风之薰,在古人诗文中太过常见。仅以唐朝为例。

白居易《首夏南池独酌》诗中写道:“春尽杂英歇,夏初芳草深。薰风自南至,吹我池上林。”

唐代李昂有《夏日联句》:“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柳公权续了两句:“熏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

联句是每人一句或两句、连续做出的一种诗体。这个李昂并非唐文宗李昂,而是诗人李昂,开元二年状元。

我们只知柳公权是大书法家,以骨力劲健见长,与颜真卿齐名,有“颜筋柳骨”之美誉。实际上,柳公权还是个很有水平的诗人,有出口成章之才,唐文宗赞其“子建七步,尔乃三步焉”,《全唐诗》存其诗5首,《全唐诗外编》存其诗1首。此为外话。

唐朝的吴仲舒、张正元、李叔、李夷亮,这几个人都写过《南风之薰赋》,都是为南风之薰唱赞歌的。我怀疑这是一个命题作文。

可见,薰风南至,迎薰门一定是南门,且意义十分美好。

沭阳南城门迎薰门重建,迎纳来自南方的和煦之风,是不是也预示着沭阳发展顺风顺水、繁荣昌盛,百姓生活安居乐业、幸福满满?

我心里这么想着,眼前的迎薰门,在冬日暖阳下,一片灿烂辉煌。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