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传播研究通讯
(第四期)
华夏传播研究会
厦门大学传播研究所
联合出品
年元旦
目录
新年贺辞:致为创立传播学“中华学派”不懈努力的同仁们
一、年下旬华夏文化传播学术资讯
(一)“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塑造新时代的中国形象”——“中国学术话语的国际传播”研讨会报道
(二)“中华文化传播研究中心”建设项目专家论证会报道
(三)“福建省传播学会学术年会”报道
二、华夏传播研究论著编目
三、华夏传播研究重要论文摘要
四、华夏文化传播研究之新书推介
(一)《华夏传播学的想象力——中华文化传播研究著作评介集成》
(二)《华夏文明与舆论学中国化研究》
(三)《中庸的传播思想》
(四)《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策略与路径创新研究》
五、华夏传播研究会会员成果专栏
六、中华文化与传播研究(第六辑)诚邀栏目主持人
七、华夏传播研究约稿
八、中国传播学40年回顾与展望
九、华夏传播研究美文赏析
视觉之势:论视觉修辞的活力之源(*)
新年贺辞
致为创立传播学“中华学派”不懈努力的同仁们
华夏传播研究会的同仁们:
大家好!
年的钟声即将敲响,充满收获的年即将离去,而洋溢着希望与信心的年正迎面而来,让我们一起用青春的热情来迎接新年的到来吧!
在此辞旧迎新之际,我谨代表华夏传播研究会,向一直关心与支持我们研究会成长的各界人士表达我们崇高的敬意;向一直在华夏传播研究领域默默耕耘的同行献上我们深情的祝福;向热爱华夏传播研究,期待成为华夏传播研究生力*的正在读硕和读博的青年朋友们鼓掌,我们敬佩你们的勇气与担当,因为有了你们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忱,传播学“中华学派”必将与你们一同在奋斗中逐渐确立起来,并以此书写我们作为中华儿女的自豪与骄傲。
让我们一起登上“东方巨龙”号大船,梦想在此扬帆起航,目标已然明确,“一带一路”正在延伸,“人类命运共同体”蓝图正在绘就中,人类共生交往的理念也在孕育之中……
让我们携起手来,为了人类的和平与安宁,贡献我们传播学者的智慧与力量,让我们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插上传播的翅膀,让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相识,相知,相爱,让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开创人类美好的未来,让华夏传播学成长为中国传播学丛林中的一棵苍天大树,乃至伫立为一棵犹如指引人类文明航向的灯塔般的信息树。五千年不曾中断的中华文明给了我们满满的信心,“天下一家”的梦想造就了我们宽广的胸襟,无数仁人志士的上下求索,塑就了我们“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自信,
……
回首,感恩大家的并肩作战,我们的前辈们为此奋斗了四十载的华夏传播研究会今年终于正式成立了。过去的一年,我们举办了重庆和江苏两场研讨会,出版了两辑《中华文化与传播研究》和两辑《华夏传播研究》,继续出版《华夏文明传播研究文库》(即将出满0部)。尤其是潘祥辉教授出版了新时期本领域有标志性的学术著作《华夏传播新探》,初步形成了以中外传播思想对话为路径的华夏传播研究范式。西北师范大学的*老师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势”观念开展了视觉修辞的研究,很有特色。研究会荣誉会长吴予敏先生宝刀未老,继续发力,连续在《国际新闻界》上刊发了《从“零”到一:中国传播思想史书写的回顾和展望》《“重构中国传播学”的时代场景和学术取向》等有份量的文章,为华夏传播学的深入引领了方向。研究会学术顾问邵培仁教授和暨南大学的姚锦云博士合作推出了《华夏传播理论》正在出版中,十分令人期待。我会学术顾问林克勤教授出版了《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策略与路径创新研究》一书,探讨了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路径与策略,具有很强的学理性与现实性。我会副会长张兵娟教授在礼文化传播方面辛苦耕耘,成就突出,发表了《传播史上的孔庙祭祀礼制及其当代价值》等系列成果。当然,还有厦门大学杜恺健、赵晟、张丹、林凯、田素美、王婷等博士研究生已经在华夏传播研究领域中展露头脚,未来他们终将成为该领域的中坚力量。当然还有许多诸如刘大明、白文刚等研究会的骨干力量,他们都做出了不俗的成就。让我们一并为他们鼓掌庆贺。
展望未来,为了进一步推动研究会的工作,我们除了一如既往地办好《华夏传播研究》和《中华文化与传播研究》两本集刊,办好工作坊,还要新推出《华夏传播研究文丛》,出版《华夏传播范畴论》《华夏传播研究年鉴》等我们研究会标志性成果。年,相信有我们的共同努力,大家一定能够携手开创华夏传播研究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华夏传播研究会谢清果
年2月3日
一、年下旬华夏文化传播学术资讯
(一)“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塑造新时代的中国形象”——“中国学术话语的国际传播”研讨会报道由《中国社会科学报》编辑部与华侨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联合主办,华侨大学社会科学研究处、马克思主义学院协办的“中国学术话语的国际传播”研讨会,2月8日至9日在厦门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京大学、厦门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华侨大学等高校、研究机构、媒体的30多名专家学者及业界人士参加研讨。
“学术话语是一个国家、民族塑造自身形象的重要方式。”我校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曾峰表示,中国学术话语的国际传播是一项系统工程,希望通过此次会议连接学界与业界,共同思考如何更好地建构与推动中国学术话语体系及其国际传播,在互学互鉴、真诚合作中共同描绘客观、准确、健康、积极的中国国际形象,讲好中国故事,塑造新时代的中国国际形象。
杭州师范大学当代中国话语研究中心主任、长江学者施旭教授认为,面对西方学者在国际话语体系中的霸权,中国学者需要从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与品德中提炼出与西方对话的概念;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