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网讯宋长荣原名宋宝光,年7月30日出生于沭阳县。当时的宋家地无一垄、家贫如洗,其父宋国治只能租种别人的菜地养家糊口,即沭阳人根据菜筐绳索的根数用方言称之为“挑八根系子”的人,也就是“卖菜的”。宋长荣有两兄两姐,又因自小长得黑,乡亲们都亲昵地叫他“黑小五子”。
幼年家贫,宋长荣自七岁起便开始做农活。父亲见他聪明伶俐,即便家中温饱问题难以解决,也要将他送到沭阳县西关泰山公庙小学读书。然而,也因家贫,他只上了两年便辍学了。
面对贫寒的家庭,宋长荣“认命”了;面对未来的生活,宋长荣却不愿认命。他请父亲准备一个竹篮子,除了做农活,闲时便去沿街叫卖,白天卖烧饼、油条,晚上卖花生、瓜子。每日早出晚归,虽然赚不了几个钱,但是锻炼了他奋发的精神和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
晚上,宋长荣时常“溜”进当地戏园叫卖,不用买票便可以在戏园里“蹭戏”,得以与戏曲结缘。戏园里唱《霸王别姬》,沭阳人都知道虞姬,也知道虞家沟的人、虞家沟的事,因此都能唱上几句。宋长荣听别人唱就跟着唱,唱着唱着,人们发现他有唱戏的天赋,便推荐他在农村的花会表演中扮演年轻女子。
每当逢年过节,沭阳城里便有跑旱船、踩高跷等民俗表演活动,参加表演的人也按戏中的人物角色化妆。几场表演下来,看热闹的人都称赞宋长荣这个“女角”装扮的小姑娘好看,嗓子又亮,是块唱戏的“料”。
言者无心,听者有意。“还不如去学戏呢!”这句话让宋长荣走上了一条不同寻常的人生路。
长期“蹭戏”耳濡目染,京剧艺术魅力征服了宋长荣的心。于是他一边叫卖一边唱戏,看到的人都说他中了“戏魔”。他爱唱戏,又有唱戏的天赋,学唱戏便成了他的梦想。恰巧,当时的沭阳县商会成立一家正经的旧式科班,招收男童、女童练功学戏。热心的邻居把他送到科班。教戏的老师考他,他便唱起在戏园里“蹭戏”学来的唱段:“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这大概是虞姬娘娘偏爱家乡吧,让家乡有唱得这么清脆甜亮的孩子。”听完,老师们惊讶不已,觉得宋长荣是适合学旦角的后生,便按科班旧规把他排在“长”字班,“长荣”之名也由此而来。
科班学戏很苦也很累,宋长荣不避艰难、刻苦练功,严格的教学使他循序渐进,从而“文武兼备”。走出去与外地剧团搭班演戏,请进来与外来剧团配戏演出,他积极向别人学习,工梅派、学程派、宗荀派,不久就成为刚成立的沭阳县京剧团的“角儿”。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宋长荣所在的沭阳县京剧团与苏北其他四个剧团合并成立了淮阴专区京剧团。由此,宋长荣离开家乡。此后,他虽然立足淮安,但是对淮安、宿迁以及沭阳的文化艺术传承与交流一刻也没有中断过。
在沭阳,虞姬的故事广为流传。爱屋及乌,沭阳人偏爱与虞姬有关的剧目,宋长荣也不例外。
作为沭阳人,宋长荣除了喜欢表演《红娘》唱段之外,还喜欢清唱《和项王歌》。这是他在科班就唱过并一直保留的清唱剧目。《和项王歌》是虞姬为应和西楚霸王项羽《垓下歌》而作的诗歌,表达了对项羽的忠贞和对生命的决绝,断项羽后顾之私情,激奋项羽之斗志,希冀项羽带领将士成功突围。和诗唱罢,虞姬便拔剑自刎。因为对家乡的历史人物有更深层次理解,宋长荣清唱的《和项王歌》声情并茂、荡气回肠,既体现了作为末路英雄红颜知己虞姬的悲壮,也体现了宋长荣浓浓的家乡情怀。一次在治淮工地慰问演出,面对多达万人的“治淮大军”,他问有没有家乡人。得到连声回答“有”后,宋长荣又唱起《和项王歌》。如果不是因为有家乡情结,这本属京剧梅派的传统剧目,宋长荣也许不会如此执着且热衷清唱。
淮安是宋长荣的“第二故乡”。作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淮安钟灵毓秀、人杰地灵,曾是历史上著名的“运河之都”,明清时期成为“南船北马”的交汇之地,两淮漕运繁盛,京昆腔调与各路戏曲竞相献技,加之文人墨客追捧,“戏曲之乡”文化底蕴深厚。宋长荣在排演剧目时注重弘扬地方历史文化,选择具有淮安地方特色的人文故事,出演的剧目《未央宫》《盘丝洞》《千金记》等都侧重这一方面,渐渐成为“荀宋八出”之外的代表剧目。特别是《千金记》,韩信、虞姬分别是淮安、沭阳的历史人物。宋长荣对家乡的历史人物极为崇拜,热情地将他们的故事搬上舞台,并扮演女性人物虞姬,力争把自己浓烈的家乡情怀通过所演人物展现出来。
年,宋长荣主演的京剧荀派传统剧目《红娘》重新排演,先后在江苏南部、安徽等地巡回演出,获得好评后便开赴上海演出。当年12月1日,《红娘》在上海的首场演出受到上海京剧界及社会各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