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路
文/方明元
有人说,故乡是生命最初的落脚地,人需要用一辈子来偿还的第一缕阳光。对此,我颇有同感。想起故乡沭阳,我的心中就会情不自禁地浮起一行熟悉的诗句“粼粼故乡水,依依旧人情。”在连云港工作42个春秋后,家乡的巨大变化令我这位在外游子魂牵梦萦,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故乡的路。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那时县城的道路都是土路,狭窄、平平。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中期,县城大街小巷的路还是较窄的土路和砂石路,天晴时“洋灰路”。车辆过后尘土飞扬;雨雪天时“水泥路”,行人踏着一片泥泞。道路两旁杂草丛生,污水横溢。临时搭建的矮小棚屋随处可见,给人一种脏、乱、差的印象。一到夜幕降临,路灯昏暗,行人稀少,整个县城显得冷冷清清。通往邻县的公路多为黄砂路,因为年久失修,坑坑洼洼,高低不平,坐在车上颠簸不已。
每年一到春节、中秋临近的时候,我归心似箭。尽管故乡的路充满着坎坷,还是阻挡不住我回家与父母团聚的步伐。一百多公里的路,走上半天才到家是经常的事,受尽了路的折磨,我心灰意冷,害怕回家。可“生我者父母,养我者乡土”,故乡的土地为我提供了生存和成长的养分,恩重如山。纵然每次回家都要饱尝颠簸、灰尘、等车之苦,但乡梓之情刻骨铭心,难以割舍。哪位游子不为那久违的乡音而怦然心动?尽管我虽籍外地,早已在那里成家立业、生儿育女,却情系桑梓,因为沭河曾映过我少年时嬉戏玩耍的身影,母校曾留下我求知的足迹,妈妈脸上有看也看不够的笑靥……
改革开放尤其是一九九六年以后,新的县委领导班子带领百万人民发扬“团结一心,务实苦干,奋起直追,自强不息”的沭阳精神,以修路为致富的突破口,苦干四年,彻底改变了昔日的路难行的落后面貌,已经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的公路交通网络,率先在苏北地区实现了公路黑色化,引起了邻近各县的赞美和羡慕。现代化的京沪高速公路和沂淮铁路穿越沭阳境内,从此结束了故乡没有高速公路、铁路的历史。四通八达的道路,为故乡插上了经济腾飞的翅膀,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改善。
现在好了,回家探亲不再是令我头疼的事,故乡的路使我感觉舒适、便捷。在县城的大街干道上,都铺筑了宽敞的水泥路,气势非凡,到处楼房林立,千姿百态。走近繁华大街,则更是车水马龙,人流如潮。晚上,道路两旁霓虹闪烁,灯火辉煌。一个初步繁荣、富强的新沭阳已经屹立在沭沂河两岸。如今,沭阳大地重新焕发了青春,地还是那个地,水还是那个水,人还是那些人,面貌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走进故乡,我真切地领悟到了什么叫人换思想地换貌,每一个游子都为故乡的沧桑巨变而骄傲、自豪!
当我脚踏上故乡的道路时,就会心潮澎湃,深深地爱恋着这片热土。我愿做一块石子,增添故乡道路的平坦。
作者简介:方明元,笔名:日月,男,年6月出生,原籍江苏省沭阳县人。中国散文诗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现任连云港市散文学会副秘书长、海州区作家协会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