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新闻记者周妮见习记者徐欢)“糖瓜祭灶,新年来到。”进入小年后,家家户户忙碌起来,熟悉的年俗顺口溜也再一次被念叨起来: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割年肉,二十七杀猪鸡……年味是越来越浓了。
小年是中国传统节日,也称“交年节”“灶神节”“祭灶节”等,小年的民俗活动主要有扫尘、祭灶等。中国南方大多数地区以腊月二十四为小年,北方大多数地区则以腊月二十三为小年。
关于小年,宿迁人都有哪些习俗呢?近日,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祭灶年俗里的“好吃鬼”“懒老鬼”之争
1月14日(农历腊月二十三)一大早,家住沭阳县沭城街道老烟草局家属楼的市民梁建粉就开始准备用来包祭灶饼的面团。“马菜(学名马齿苋)我昨天就用凉水泡了,猪肉也提前让超市的老板绞成了肉沫,就等着今天包祭灶饼用。”梁建粉边说边揉面,包祭灶饼要用活面。所谓的活面,指的是经过发酵后的面,而没有发酵直接加水和的面就是死面。“蒸馒头、包包子、做祭灶饼就得用活面。”梁建粉告诉记者。
早上8点30分,梁建粉把面团揉好,里里外外裹了好几层塑料袋,又盖了层厚厚的毛毯,等着面团发酵。在等待面团发酵的过程中,梁建粉也不闲着,转身就去准备包饼要用的馅,“要包两种馅饼,我不爱吃马菜,所以又准备了点白菜馅。”梁建粉将大白菜切成菜渣后,再用滤袋把大白菜的水挤掉,直到弄到菜渣干得互不粘连为止。
一切准备妥当,就等着包饼了。6个小时后,发酵好的面团用手指轻轻一按瞬间就能回弹。“面团好了,可以包饼了。”梁建粉麻利地端出面盆,开始揉、搓、拍、打,不一会儿,一整盆面团就被分成了大小均匀的剂子。每个剂子又被揉搓成圆圆的饼坯儿。梁建粉把每个饼坯都包了满满两大勺馅,用手轻轻按几下,一张皮薄馅多的祭灶饼就做好了。
沭阳当地对于祭灶有这么个说法:“二十三好吃鬼,二十四懒老鬼。”意思是,农历腊月二十三过祭灶的人比较好吃,农历腊月二十四过祭灶的人比较懒,一直挨到灶王爷要离开才开始准备。这个说法是谁留下的?从哪里开始的?也无从考究,但随便问个沭阳人,他们都能笑着说出这句顺口溜。
早起扫尘寓意除旧迎新
1月15日上午,雪后的空气里尽是寒冷,家住市湖滨新区的市民李静咬了咬牙,努力起了个大早,“今天过小年,我得好好打扫一番。”李静说。
起床后,李静便穿上围裙,将衣袖高高挽起,开始大扫除。她先清洁家具,然后清扫地面,为了彻底打扫干净,李静还让丈夫用长扫帚清扫了房角和四周墙壁的灰尘。半天忙活下来,李静累得身上出汗。
李静的家是三层楼房,打扫起来需要花费很多时间。“还好我平日里就爱干净,家里才没那么脏乱。”李静告诉记者,按照传统习俗,在小年这一天扫尘,为的就是除旧迎新。“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听长辈说年俗顺口溜,知道腊月二十四这天要打扫卫生。”在李静的印象中,每逢腊月二十四的早晨,她起床都会看到母亲拿着一把大扫帚清扫院子。
“母亲告诉我,扫尘的寓意是驱除‘晦气’,‘尘’与‘陈’谐音,扫尘也就是把陈旧的东西一扫而光,扫去屋子内的陈年积垢,也就是带走旧年中的不快。”李静介绍。
“除了‘扫尘’,腊月二十四还有烙糖饼祭灶神的习俗。”刘静告诉记者,自己不会做糖饼,但每年这天她都会买几块糖饼。“糖饼拿回家后,要放两块在锅里‘压锅’,寓意日子红红火火。”从小年这天开始,李静一家人也开始置办年货。
据宿迁市民俗专家程芳银介绍,在古代,祭灶日有“官三民四”的传统,即官家祭灶是腊月二十三,百姓家是腊月二十四,以显示官高于民。而随着时代发展,人们会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哪天过小年,宿迁市民有人会选择腊月二十三过,也有人选择腊月二十四过。还有的人家干脆两天都过,一天祭灶神,一天扫尘,以此迎接新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