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来,沭阳县钱集镇历届党委政府带领全镇人民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责任感,高质量、高效率推进钱集各项事业发展,建设了一个多元化、有特色的美丽钱集,绽放出新时代、新农村的多彩魅力。
宿迁网讯(记者赵晨通讯员丁华明)入秋后,徜徉在沭阳县钱集镇乡野阡陌间,扑面而来的是生机盎然、绿意葱茏的生态气息。六塘河畔,星罗棋布的集中居住区、景色宜人的鹅池公园、三纵四横的工业大道、青瓦白墙的乡愁老街、纵横交错的沿街绿化带……乡镇和美,一派画境。
国庆期间,槽坊居民并没有休息,近百名村民兴高采烈地聚集在小区服务中心,每五户选一代表,抓阄选楼号,然后每家抽选门牌号,最终确定小区一期12幢71户人家搬迁到该村集中居住区安置建房的位置。大家先后在镇村干部事先准备好的位置图表上签上了姓名,并按上了红红的指印,确定了自家的位置。
“我今年72岁,我们以前住的是茅草房,土坯墙,上无片瓦,下无块砖,十分简陋,冬天屋里特别阴冷。哪能想到现在能住上楼房?这里环境好,家家还有个小车库,和城里一样!”改革开放40年来,说起住房的变化,家住槽坊小区的柳永财打开了话匣子。80年代末,在解决温饱问题后,槽坊村村民开始在自家宅基地上盖起瓦房。然而,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土地问题愈发显得紧迫。
为更高效利用土地,也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年,钱集镇党委政府结合土地增减挂钩政策,创新采取“政府主导、群众自愿、统一规划、统一配套、村民自建、先建后搬、政府兜底”的模式建设,加快推进效佐、永兴、汪小园、槽坊、新桥等5个集中居住区建设工作。“我们围绕省、市、县各级领导关于改善农民住房条件的要求,把建设老百姓最满意的房子作为全镇工作的重头戏,并着力加快产业富民,让全镇老百姓真正实现安居乐业。”该镇党委书记陆周说。
生态宜居秀美家园“以前都只能种玉米、小麦、豆子这些旱作物,一亩地年收益也就几百块钱,因收益低,村里青壮劳动力大多出去打工,有些地荒了。”钱集镇乡贤协会会长陈宗林说。年,钱集镇效佐村搞土地流转,先后有多亩土地被大户承包搞花木培育、蔬菜种植等项目。为解决包地大户的用工难,使流转出土地的农户有事干,促进农民增收,效佐村成立劳务合作社。“70元一天,主要是平整土地、栽植花木、除草、浇水等,基本每天都有事做,如今家里土地流转收入一份钱,在苗木基地干活每月还能拿到一份钱,家里的日子好过了。”效佐村的村民张成超说。
如今行走在钱集的乡村田园里,仿佛置身于“大花园”。生态农业示范园内的各种蔬菜,达之康生态示范基地内的各种彩色花卉苗木,绿植(电商)扶贫产业园内的各种多肉植物,江苏雅威现代农业生态示范园内的九品莲花、玫瑰等经济作物,争奇斗艳。近年来,该镇先后整理流转了余亩农田,就地用工余人,人均日增收入50元—80元,为村集体经济创收50万元。
高效农业富民增收钱集镇地处宿迁和淮安两市交界处,是沭阳县的南大门,京沪高速公路、国道、新长铁路、北六塘河皆穿境而过,镇域面积49平方公里,现耕地面积4.2万亩。古有“水旱码头钱家集”之说,今有“六塘河畔小南京”之誉。年以来,该镇以“乡村振兴”为总目标,按照“六个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结合扶贫开发,加快推进生态经济示范镇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今年1-10月完成财政收入万元,其中:国税部门完成收入万元;地税部门完成收入万元;财政部门完成收入万元;完成一般公共财政收入万元;税收占比为69.4%;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达1.3万元。1-10月工业开票销售收入2.82亿元,同比增长41.36%;工业增值税.03万元,同比增长6.3%;工业用电量.78万千瓦时,同比增长47.81%。上半年被评为首批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乡镇。
国庆期间,钱集镇喜事连连,由西营村在外务工人员王大伟返乡投资1亿元兴办的“江苏牛犇轴承有限公司”项目,在该镇生态环保创业园开工兴建。“该项目占地23.56亩,建厂房平方米,预计年纳税万元。”镇党委书记陆周说。与此同时,该镇还加大对园区现有企业资源的盘活,支持企业扩大规模、升级改造,并利用好现有厂房和完善配套设施,提高产能。截至目前,达成投资协议的有4个,已签订投资协议3个。
镇村工业蓬勃发展发展中的钱集,生态环境也变得更加优美。该镇积极做好水体整治、搞好水系沟通、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规划并启动建设了镇区和四个保留村庄的污水处理厂及其管网建设,完善集转运站、收集点、垃圾箱为一体的垃圾集运体系。大力实施国土绿化生态修复行动,对全镇域34条总长32.8公里的路段以及17条总长50公里的河道进行植绿、补绿,呈现出水清岸绿景美的田园风光。
水清岸绿田园风光如今,当我们踏上钱集这片蒸蒸日上的发展热土,翻开历史厚重的扉页,感受改革开放跃动的气息,不禁会对改革开放四十年来钱集农业发展之路表示赞叹,对实现乡村振兴的战略感到欣喜。钱集这幅水净、村美、民乐的乡村新画卷正缓缓铺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