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新闻记者杨芹通讯员胡勇)对很多人来说,乡愁是一张寄托你的渴望、把你送达彼岸的船票。而对于沭阳县陇集镇李徐村人来说,乡愁就是一处乡情馆,在这里,珍藏着属于他们的故乡的云、希望的田野、奋斗的美好……
浓雾漫漫,田垄生烟。12月30日上午,记者来到了李徐村。“一座村庄之所以美丽,是因为传统和现代交融绘就的色彩迷人;一座村庄之所以动人,是因为勤劳和智慧编织的故事唯美。在有着悠久历史的陇集镇,李徐村无疑是美丽动人的。”踏进位于李徐村文化广场东侧的乡情馆,映入眼帘的这句话,拉近了我们和“她”的距离。
李徐村乡情馆
时间长轴在这里呈现
“今年6月份,我们正式启动了李徐村乡情馆的建设工作。在建设过程中,我们牢牢结合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打造符合李徐村实际的馆藏。”陇集镇党委书记于元志说,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这个乡情馆也是他们献礼祖国的礼物。
走在馆内,你会恍然。从展板的文字史料,到富有年代感的照片,再到一扇扇梯形木门,行走中,你似乎穿越了历史。
史料记载,公元年以来,黄河数次夺淮,徐姓、孙姓、王姓、胡姓等姓氏先人陆续流落于此。据《沭阳县志》记载,清朝咸丰八年,徐玉田带领村民建圩防洪抗匪,始称“徐圩”。据乡情馆内的家谱记载,清朝末年,李效宰从陇集西大庄分离,移居到李庄建宅筑圩,取名“李圩”(系李庄前身)。民国时期,李庄属于徐圩一部分。年,徐圩村被划分为李庄、徐圩两村。年,两村合并成为现在的“李徐村”。
古墩、古石、族谱……从古至今遗留下来的生动“语言”,镌刻了李徐村历久弥新的沧桑面孔,流淌着李徐人离乡不忘乡的故土情结。馆内,一块古木、一件古器,展现的不仅仅是一个片段式的记忆,而是充分体现了新农村的特点,以时间轴的方式呈现,留住了乡土味道,保存了乡村风貌,也让初次来到李徐村的外乡人,了解这里,记住这里。
李徐村乡情馆
李徐“英雄”在这里记载
乡情是一种存在,是一种力量的支点。在李徐村乡情馆里,有一处特别醒目,展示了“李徐名人”“英雄人物”“创业能人”“学业有成人员”等。当你细细阅读,便能从中获得无穷的动力。
“李广吉,清朝末年人。相传,他身材魁梧,武力非凡,只需用脚轻轻一挑,斤的大刀便到了手中,他马背上耍大刀的故事至今广为流传。他为人正直,性格仗义,生平最厌盗贼,爱打抱不平,贼匪听到他的名字就闻风而逃。”在陇集镇党政办主任胡勇的介绍下,记者首先认识了这位李徐村名人。
“一路风光莲花彩树连云美,满门胜景画栋雕梁逐日新。”乡情馆里悬挂着一副对联,而书写主人正是李徐村名人李永。年生的他,年7月毕业于西南大学文学院中国书法研究所,后师从曹宝麟先生。年6月毕业于暨南大学文学院,获得文艺学(书法)博士学位,读博期间获得“许钦松创作奖”一等奖。他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广东书法评论家协会会员、广东省教育厅“千百十工程”重点人才培养对象。遥在他乡的李永,在得知家乡建设乡情馆时,立即提笔,写下自己的乡愁,送于家乡。
李徐村还有一个称号,那就是“英雄村”。在“英雄人物”墙前,记者看到了这样的记载:王英武,年生,先后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吉家贵,年生,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胡兴龙,年生,参加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年底赴朝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多次立功,年逝世前体内仍留有三块弹片未取出……14个英雄人物的战斗经历,历历在目,令人奋进。而无论是记录在此的英雄人物,还是在名单之外的李徐村人,从过去到现在,他们都在为着心中的理想而奋斗。
李安成、孙爱军、李金飞……无论你是否记得他们,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李徐村创业能人;祁增军、李晓明、李玲玲,无论你能否记得他们,他们也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李徐村学业有成人员。
李徐村乡情馆
接力奋斗在这里起航
一位哲人曾说过,人生无非有三大内容:对过去的回忆,对现在的把握和对未来的憧憬。乡情馆,对于李徐村人来说,不仅仅是一栋小楼,更装满了他们对未来的期许。
走在李徐村,你会看到,平整的乡间小路、粉墙褐瓦的楼房、宽敞明亮的文化广场,展现了新时代新农村新风貌,也见证着李徐村人为了村更美、人更富,在接力奋斗。
李徐村人自古喜爱果树,家前屋后大都种植棠梨、桃树等彩色苗木。有此爱好的李徐村人,在时代的进程中,探索出了一条村级特色发展之路。上个世纪80年代曾大面积推广日本甜柿;年引进美国俄乐岗彩色苗木有限公司,种植个国际彩色苗木品种,面积亩,成为全国最大的单体彩色苗木基地;年,李徐村被授予江苏省“三星级乡村旅游示范基地”称号;年5月,李徐村被中华文化促进会旅游发展交流中心评为“中国彩色苗木第一村”。
生态美,产业旺。李徐村如今拥有鑫贸服饰、润金工贸、泗沭混凝土、三鼎亚克力等15家工业企业。3年前,李徐村集体收入9.5万元,年年底有望达到万元,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际,李徐村成功摘掉了省重点经济薄弱村这顶帽子。
“历史长河,缓缓流淌。似波澜不惊,却又风起云涌。一代代优秀的李徐村人坚持党的领导,响应国家号召,朝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总目标,逐梦前行。”于元志说。
而伫立在李徐村的这座乡情馆,不正是告诉他们,从哪儿来,又将往哪儿去。正所谓,乡愁在,人生尚有来处;记忆在,乡情仍有归途……
责任编辑肖燕刘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