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新闻记者仲文路)在沭阳县,提起袁枚,老少皆知,他是清朝诗人、散文家,在任沭阳知县时,还曾亲手栽下一株紫藤。如今,这株紫藤已被列为宿迁市重点保护文物。
其实,除了这株袁枚手植藤以外,大多数沭阳人和袁枚最“直接”的关系莫过于——袁枚桥了。
“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多。”以前,许多老人总会用这句话来彰显自己的人生经历。对80岁的杨鹤高来说,这座桥却是他看着“成长”起来的。
“这座桥长48.5米,连接着福州路和深圳西路,架设在上海南路上。前身比较窄小,后于年重新扩建。”杨鹤高说,以前,袁枚桥的所在地属于城郊;如今,随着城市中心的扩大,它渐渐发展成了沭阳中心城区的一个“地标”建筑。
“大约是年,当时的副县长挂帅挖河,后来在这条河上建造了三座桥,其中就包括现在这座袁枚桥。”杨鹤高说,之所以取名叫“袁枚桥”,就是为了怀念袁枚。
“我家就住在袁枚桥附近,对于这座桥的建成,我们一家人都感到特别高兴。”杨鹤高说,袁枚桥的建成拉近了沭阳城南与城北的距离,也改变了城市中心的交通网布局,对促进经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以前,沭阳的城中心在城内大街,距离袁枚桥的直线距离约三公里。那时候骑自行车还得20分钟,如今开车也就是几分钟的时间。”杨鹤高感叹道,沭阳从一座小城逐渐发展到如今的苏北强县,在这个过程中,袁枚桥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发展与变迁。
桥与水,衍生了世间美好的相遇。桥不仅连接了此岸彼岸,还使不相识的人有了交集,甚至有了姻缘,赶赴一场今生的约。
“我父母家住在沭阳县城南的健康家园小区,但我的小家却在城北的一个小区,虽然相隔只有几公里,但如果没有这座桥,还是要耽误不少时间的。”33岁的李佳告诉记者,她是土生土长的沭阳人,从小就生活在袁枚桥附近,经常从桥上走过。
这座桥“陪伴”着她这一代人的成长,还将她的两个家缩短了距离,让她没有距离感。“你看,这座桥的桥下还有过街通道,安全又静谧,不失为散步的好去处。”李佳说,这座桥留下了太多人的足迹,承载了太多人的回忆……
“‘我来圯桥上,怀古钦英风。’这句古诗出自李白的《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只不过他怀念的是汉将张良,我怀念的是袁枚。”杨鹤高说,今来袁枚桥,怀古钦英风。是的,很多沭阳人对袁枚桥有着别样的情感,桥的通行使命会成为历史,也是人们心中的一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