沭阳风物:青伊湖石花县与汉代平曲县城
█刘阳
青伊湖镇旧称滥洪,位于今沭阳北境,系清代海州48镇之一,因北临古湖青伊而得名。《嘉庆海州直隶州志》有云:“旧志有桑墟湖,无青伊湖,盖由桑墟湖浸灌而成,势更大于桑墟湖。”其地东临桑墟,西依湖东,南濒华冲,北望房山,自然条件优越。而在这片广袤而又充满生机的土地上,曾有一则流传千年的神秘故事,世代沿袭,生生不息。
传说,在青伊湖镇东北与房山镇东南的交界处,曾有一座古城叫石花县城。有一年,县城逢春会,人声鼎沸,热闹非凡。中午时分,只听得地下轰隆作响,不久许多水井往上冒水,进而大水漫道,赶集人惊恐万状,纷纷拥至城门,可最终无一人逃脱,城池便沉入水底。多年以后,这里淤成一块湖地,每当黎明时分,大雾弥漫之时,湖心地带便会出现摇曳的城市光影,时隐时现,仿佛能听到熙攘的车马之声。许多好奇之人纷纷前去一探究竟,可到了那里却一无所获。
在原石花县城西边有个村子叫李家庄,村民李二以种菜买青货为生。李二家门前有一棵老槐树,附近村民常在树下乘凉。一天,一位南方道士路过此地,打算出高价买下这棵树,李二不解玄机,道士告诉他,这棵树是古石花县城门的钥匙,城里有取之不尽的财宝。起初李二对此并不相信,但为了避免贼人惦记,他便将老槐树锯断,做了根扁担。
多年后,李二家遭回禄,父母双亡,身无分文的他只得挑起生活的重担,仍然靠种菜贩菜维持生计。一日,李二挑菜去赶早市,刚出家门,发现不远处赫然耸立着一座高大的城池,城门紧闭。李二走近观瞧,只见这城门上挂着把碗口大小的铜锁,锁眼扁平,于是李二便用扁担头挑拨,不料锁落门开。只见得那城内市井街道,商贾云集。李二信步闲游,见路旁有个杂货摊,于是他决定买口铁锅带回家,伸手一摸,却发现两袋空空,于是他便与摊主商量,用青菜交换,可那摊主却只字不语,只顾频频点头。李二顿觉异样,慌忙离开,他顶着铁锅路过城门时,一不小心丢了扁担,霎时间,城内洪水涌动,李二撒腿便跑。他一口气跑了很远,回头一看,却发现刚刚那地方既没有城,也没有水,而头上顶着的铁锅也不知道为何竟变成了一堆锈铁。回到家中,他将此事说给邻居听,众人不信。于是此后李二便常常早起,但始终再也没能看到这座城的踪迹,石花县的传说也在当地人们的口耳间流传了千年。
很显然,这则如亚特兰蒂斯一般的神奇故事,其梗概即说的是一座古城因洪水而被淹没,千百年后又再次发现的过程。无独有偶,在宋代地理史志《太平寰宇记》中也有一则与之相关的故事,文曰:“秦始皇时有童谣云:城门有血,城将陷没。有一老母,闻之忧惧,每旦往窥城门,门传兵缚之,母言其故,门传兵乃杀犬,以血涂门,母往,见血便走,须臾,大水至,郡县皆陷。老母牵狗,北走六十里至伊莱山,得免。”童谣虽有荒诞成分,但古时青伊、硕项诸湖水域扩张,湖水暴涨导致城垣被淹应是可信的。
史籍记载,自南宋*河南徙会泗夺淮以来,沭阳成为名副其实的洪水走廊。乾隆三十七年(),沭阳教谕朱黼在《中城纪行》中提到:“沭河西北来,兹邑为水圉,东南茫洼下,水溢不可御。”民国《重修沭阳县志·古迹》中认为,中城即厚邱,其“东南茫洼”,实则即当时古青伊湖区的真实写照。
《汉书·王子侯表》记载,西汉前元六年(前)四月,汉景帝封公孙浑邪为平曲侯国。五年后,公孙浑邪因罪免爵,侯国除为平曲县。根据年出土于尹湾汉墓简牍《东海郡吏员簿》记载,平曲县隶属于东海郡,有吏员27人,长吏3人,少吏24人。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郑威即认为:“尹湾汉简中明确记载东海郡有平曲侯国……侯国地望即今东海县东南一带。”年,台湾学者段木干在《中外地名大辞典》中亦认为,“平曲县,汉置,东汉省。故称在江苏省沭阳县东北。”
因此我们有理由怀疑,传说与文献中提到的这座水下古城,或许就是消失已久的平曲县城,其方位大致位于赵集东南的老梁庄至新湖一带。由于本文缺少信史与考古依据,仅在文献层面作合理推演,以期抛砖引玉。
参考文献:
1、郑威.西汉东海郡的辖域变迁与城邑分布[J].历史地理,(第0期):-.
2、*.西汉刘交楚国属县考略[A].徐州市两汉文化研究会编.两汉文化研究-徐州市首届两汉文化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3、刘光亮.江苏境内西汉时期分封的侯国与列侯葬地[A].江苏省考古学会编.江苏省考古学会文集-[C].古籍出版社,:-.
4、(日)池田雄一著;郑威译.日本学者古代中国研究丛刊中国古代的聚落与地方行*[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08.
5、凤凰出版社编.中国地方志集成嘉庆海州直隶州志[M].南京:凤凰出版社,.04.
6、凤凰出版社编.中国地方志集成民国重修沭阳县志[M].南京:凤凰出版社,.04.
7、*志强等著.江苏北部沂沭河流域湖泊演变的研究[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03.
8、沭阳地名委员会编.江苏省沭阳县地名录[M].沭阳县地名委员会,.10.
-------------------------
投稿邮箱:37008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