沭阳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介绍 » 古镇万匹
TUhjnbcbe - 2021/2/2 7:26:00
白癜风知名专家 http://m.39.net/pf/bdfyy/bdfzj/

古镇万匹

夏炳文

没事和朋友一起出去瞎转。

我是经常这样出去瞎转的,一个人或两个人,从不会人多,人多会乱;纯粹是瞎传,随随便便,漫无目的,转着转着,就有意外收获。

转到万匹乡,看到“古镇万匹”四个大字,朋友笑曰,“不管什么乡镇,都说自己是古镇。”言外之意就是,万匹也能算古镇?

朋友是个实在人,这话我却不大赞同。他所不了解的是,现在的万匹乡,在沭阳的确算是个小乡镇,但历史却是很悠久的,是真正的古镇,虽然今天镇貌并不那么古色古香。

沭阳民间,素来流传“万匹历史长又长,先有万匹后沭阳”之说,你说万匹算不算古镇?

与苏北很多乡镇一样,万匹也是以商贸集市命名的乡镇。万匹很早就是一个热闹集市。《民国沭阳县志》记载:“万匹集,在治北三十五里,四、九日逢。”万匹集市,在沭阳县城北三十五里处,逢初四、初九日逢集。

据说,早在清初,万匹就有一座五更庙,香火特别旺盛,每年都会举行骡马庙会,以骡马交易为主,商贾云集,人头攒动,骡马交易量都在万匹以上,所以得名“万匹”。五更庙未见记载,但这样的命名方式很有意思,是一种地方文化,一看就是有故事的。

由于商贸繁荣,人员密集,万匹很早就建圩。《民国沭阳县志》记载:“万匹圩,在治北三十五里,同治三年岳维举等建,周四百丈。”也就是说,万匹早在清同治三年即公元年,便建有万匹圩,岳维举等人兴建,周长四百丈。

岳维举,生平不详。万匹有个庄子叫岳场,因原为岳姓打谷场而得名。岳维举是不是万匹岳姓族人,不大清楚,不知万匹岳姓族谱有无记载。

万匹之所以历史悠久,更在于其有万北新石器时代遗址。

年春天,那时我还在南京念大学,正在南京十二中实习,带着学生读《沁园春·雪》呢,南京博物院在我们沭阳做田野调查,发现了万北遗址。老沭河和古泊河分别在遗址东、北约2公里处,迤逦而过。远古时代,人类总是依河而居,方便生活。世界四大文明古国,都因水而兴,因水而盛。

年冬季和年春冬两季,那时我已是沭阳中学一名语文教师,天天在小木楼二楼备课、批改作业、读书,在南京博物院主持下,省市考古工作人员对万北遗址进行三次挖掘,遗址文物非常丰富,出土商代和新石器时代遗物近件,有鼎、釜、罐、钵、壶、骨针、骨箭、石锛、石刀、石斧等。

万北遗址第一期文化,是当时苏北地区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的最早遗存,C14年代测定距今±90年,也就是距今约年。

具体情况,当年南京博物院曾有《江苏沭阳万北遗址新石器时代遗存发掘简报》公开发表,大家可以参考。

万北遗址的发现和挖掘,是江苏省商周及新石器时代考古的重要收获之一,充分证实了万匹这一带年前就有人类居住。

说实话,很多沭阳人,包括我的那位朋友在内,对万匹万北新石器时代遗址并不那么了解,甚至不知道。

可见,“万匹历史长又长,先有万匹后沭阳”这句话,绝不是吹牛,年前,万匹便有人居住,沭城还不一定呢。

特别强调一句,万北遗址是我们沭阳唯一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万北遗址上,有一口宋代古井,今天依旧保存完好,上有大石覆盖保护。立有碑,正面写“万北井”,背面写“时代:宋”。

万匹还有香火旺盛的蔡庄清凉寺和热闹非凡的蔡庄庙会。

蔡庄是万匹乡一个村,自古繁盛兴旺,也是早就有集。《民国沭阳县志》记载,“蔡庄集,古名福胜集,在治北十八里,三、八日逢。”蔡庄集,古名叫福胜集,在沭阳县城北十八里,逢初三、初八日逢集。

有个资料上讲,清雍正二年,此地有一蔡姓男丁,叫蔡伯喈,才华横溢,高中状元,盖状元府,并竖一百尺旗杆以示庆贺,故此村称“胜福庄”、“旗杆庄”,后因人得名,改为蔡庄。

这也就只能算是个传说而已,因为沭阳历史上根本就没有出过状元。蔡伯喈,历史上倒确有其人,就是蔡邕(年-年),字伯喈,陈留郡圉县(今河南杞县南)人,东汉时期名臣,文学家、书法家,才女蔡文姬之父。不过与沭阳一点关系也没有。

但是,蔡庄“旗杆庄”却是真的有,实实在在的。

据《江苏省沭阳县地名录》记载,旗杆庄,“明朝时,庄中有一姓冯举人门前竖旗杆得名。”这个“旗杆庄”,现在还在,人人还这么叫,蔡庄上点年纪的人,都知道“举人门前竖旗杆”的故事。

这个说法是可信的。

沭阳历史上,进士,明朝10人,清朝3人;举人,明朝24人,清朝17人;征辟,明朝才德1人、人材3人,清朝孝廉方正5人;副贡,清朝5人;拔贡,明朝4人,清朝24人;恩贡,明朝8人,清朝35人;岁贡,明朝人,清朝人;贡监,明朝65人,清朝15人。武进士,清朝10人;武举人,清朝59人。

另外还有:封赠,明朝7人,清朝91人;荫袭,明朝1人,清朝16人。

这么多人,出个举人,门前竖个旗杆,一点都不难。

万匹有名的蔡庄大庙,古名“清凉社”。

《民国沭阳县志》记载,“清凉社,在治北十八里蔡家庄集,康熙十六年重修。”清凉社,在沭阳县城北十八里蔡家庄集,也就是蔡庄,康熙十六年(年)重新修建。

社者,土地之神也。古代的社,往往都是祭祀土地神的地方。蔡庄清凉社,早期是不是祭祀土地神的庙宇,不得而知,反正现在不是。

清凉社,现在叫清凉寺,传说始建于汉朝末期,但没有找到历史根据。

有个资料上说,“有史可考的是,公元年,唐中宗赴泰山朝圣后携皇后南下蔡庄,农历二月十九日于清凉寺降香后喜得太子,故龙颜大悦,下诏册封清凉寺为‘百子庙’。时至今日,到蔡庄清凉寺‘扣百子’的习俗一直广为流传。特别是每年的农历二月十九日蔡庄‘百子’庙会,许多地方的善男信女和商贾游客云集于此,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这个“有史可考”看起来像模像样,却有很大的硬伤。

唐中宗李显,是唐朝第四位皇帝,唐高宗李治第七子,武则天第三子,公元年-年、年-年,两度在位,年六月壬午被*死,终年55岁。公元年,唐中宗早死去多年,根本不可能出游蔡庄。这事仔细一想,还挺瘆人的。公元年,在位的是唐穆宗李恒。

这段话从何而来,不得而知。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也不得而知。

但是,资料中提及的清凉寺“扣百子”习俗,至今还很兴盛。

没有子女特别是没有儿子的夫妇,会到蔡庄清凉寺来“扣百子”。要买红绳、红布,买糖果、香烟,买鞭炮。糖果、香烟敬奉佛祖,清凉寺有泥塑小人,用红绳系上,用红布包上,揣在怀里,燃放鞭炮,然后回家,佛祖就会赐予你子嗣。

清凉寺也叫“百子庙”,去蔡庄清凉寺“扣百子”的人,非常多。“扣百子”这个习俗,很多地方都有,有的还有专门的“百子堂”。

资料上还说,康熙年间,皇帝微服私访路经蔡庄清凉寺,见唐皇册封,感怀古寺千年香火不能湮灭,于是再拨皇银,修庙宇,建大殿。这个有没有,不知道,未见史籍记载。康熙六次下江南,路过蔡庄也是有可能的。

目前能证实的是,康熙年间清凉社复建,与当时沭阳知县邵岳斗有关。

《民国沭阳县志》记载:“邵岳斗,浙江鄞县人,进士,(康熙)十四年任。”(县志记载为二十四年任,有误。)邵岳斗,浙江鄞县人(今宁波市鄞州区),进士出身,清康熙十四年(年)任沭阳知县。

邵岳斗到沭阳后,认为沭北一带需要重点设置“教化”百姓的基地,便大力支持复兴和扩建清凉社,于是,康熙十六年(年)重新修建。

《清凉社庙碑》记载了此次重修之事。《清凉社庙碑》收录于《民国沭阳县志》,作者是时任兵部督捕左理事、前山东道监察御史徐越。

从这篇《清凉社庙碑》,我们至少可以知道两点:

1、清凉社创始于坦然大师。坦然大师,不知何许人也,灯录、史传没有专门记载。历史上有个坦然禅师,是嵩岳慧安国师的弟子、南岳怀让禅师的同学,都是唐代高僧。如果蔡庄清凉社真是坦然禅师创建,那么我们可以推断,蔡庄清凉社应始建于唐朝,大约公元多年的样子。这样算起来,蔡庄清凉社已有1年左右历史。

2、这次清凉社重修,具体时间是,“始于康熙十六年丁巳仲秋,落成于本年孟冬之吉。”开始于康熙十六年(年)八月,结束于当年十月,历时二到三个月时间。

现在蔡庄清凉寺,存有庙碑,有残缺。

从内容判断,就是徐越的这篇《清凉社庙碑》,内容并不完整。题目叫做《沭阳县胜福庄清凉社重修大殿记》,“进士第中大夫兵部督捕左理事官加二级前山东道监察御史法生徐越撰题”,“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学士陈廷敬书”,“(康熙)二十三年甲子菊月吉旦立”。

这个《沭阳县胜福庄清凉社重修大殿记》碑记,内容是徐越撰写,碑文是陈廷敬书写,立于康熙二十三年(1年)农历九月初一。菊月,农历九月;吉旦,每月初一。

从字迹判断,肯定不是原来的碑石,因为字体笨拙,不可能是陈廷敬的书法字迹,应该是后来仿制的,而且仿制得有点粗糙。

陈廷敬书法

陈廷敬是清朝一代名相,清廉能干,颇受康熙皇帝赏识,诗文俱佳,是《康熙字典》编纂者。当时清凉社能请到陈廷敬书写碑文,真是不容易。也许康熙皇帝真的来过蔡庄清凉社,康熙皇帝叫陈廷敬书写的碑文?似乎都是有可能的。

徐越,字山琢,山阳人(今淮安市),顺治壬辰年也就是顺治九年(年)进士,列三甲第一名,官至监察御史,迁兵部督捕左理事官,仍留御史之任。

自明朝建立开始,一直到清雍正二年(年),沭阳都属淮安府(府治在山阳县)管辖。沭阳清凉社康熙十六年(年)重修,请淮安人徐越撰写清凉社重修大殿记,合情合理。

清凉寺院西北有一古井,名曰“龙泉井”,据说建于明朝末年。传说乾隆皇帝每次下江南,都来蔡庄驻足,让自己的白龙马在此畅饮一番。井上有一八角亭,乾隆手书楹联一幅:“一井有泉通东海,四时无雨露天浆。”故此井又称“饮马井”。该井水质甘醇,入口清爽,村人极喜饮之,数百年来,每年都有外地人来此取水,作酿酒之用。

清凉寺大殿,前大殿于年左右被民国县*府拆除,中大殿于抗日战争期间被战火毁灭,后大殿一直保存到解放后,"文革"期间被拆除。

还有一草庵,名曰"观音庵",是清凉寺附庙,相传系明代冯蔡氏“节女”出家后“化缘”建造的草庵,毁于"文革"。现在的草庵,由冯氏族人捐资重建。

年逛蔡庄庙会拍摄

现在每年农历二月十九,都会举行蔡庄庙会,依然那么繁盛,八方商贾民众,把蔡庄挤得水泄不通,人山人海,蔚为壮观。我去过两次,感受颇深。

一个村级庙会,能如此繁盛,实属难得。

其实,过去蔡庄是个乡。民国时期(年),置蔡庄乡。抗日民主*权时期(年后),仍置蔡庄乡,隶属东海县。新中国建国后裁撤,成为万匹乡蔡庄村。

今天的蔡庄人,是不是心里有点不服?老子过去也曾阔过的。

万匹还有个寺庙,叫茶庵,《民国沭阳县志》记载:“茶庵,在治北十八里蔡家庄西,顺治间建。”茶庵,在沭阳县城北十八里蔡家庄西边,清顺治年间创建。

《江苏省沭阳县地名录》记载:“茶庵是个庵堂,庙里和尚用茶水供应来往行人,人人称善,遂有‘茶庵’之称。”茶庵的边上,估计旧时有通衢大道,人来人往。万匹原有胡庵村,以其有“胡圩”和“茶庵”村而得名。

现在茶庵庙已不在,但茶庵庄还在。茶庵之来源,蔡庄人都知道。

万匹还有一些很有意思的地名。

大房:过去庄上葛姓地主,家里有一高大仓房,因而得名。

大房过去也是一个乡镇。民国时期(年),置大房乡。抗日民主*权时期(年后)仍置大房乡。新中国建国以后(年)设大房乡,年8月,经苏北行署批准,当时沭阳划为18个区、个乡。年撤区并乡时,裁撤大房乡。

今天的大房人,是不是心里也有点不服?

小房:明怀宗,也就是明思宗崇祯五年(年),“所以房”周姓迁居于此,因庄小而得名。

“所以房”,就是“蓑衣房”,以讹传讹为“所以房”,后为“所房”,在今沭阳官墩乡。相传从前有人逃荒至此,用高粱叶编成蓑衣,蓑衣盖在棚舍上以避风雨,故称“蓑衣房”。

景河滩:因景姓在老河滩建村而得名。

下场:丁圩丁姓在下湖地的打谷场,故而得名。

花圩:过去是汤姓地主花园,建村时有水圩得名。

花园庄:三百年前村边有花园得名。

铁匠庄:过去庄中铁匠多得名。

下湾:原名李庄,开挖万公河时因位于河湾下游得名。

万匹乡,年改为万匹公社,年万匹公社撤销,大部并入华冲公社,少部划归龙庙公社。

年,将华冲公社的万匹、于圩、杨庄、大房、丁圩、葛吕、汤圩、花园、汪刘、下湾十个大队,和龙庙公社的蔡庄大队大部村庄合并,再度成立万匹公社,后改为万匹乡,一直延续至今。

带朋友看万匹,看了清凉寺,看了观音庵,看了万北遗址,看了宋代古井,朋友赞叹道:“古镇万匹,名不虚传。”

我写古镇万匹,还带有一点私心,妻子老家是万匹乡丁圩村人,现在叫丁蒋村。

年4月7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古镇万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