沭阳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地理 » 全国两会前,新华社两次聚焦江苏建设ld
TUhjnbcbe - 2021/3/20 7:25:00

2月27日,新华社《新华每日电讯》头版头条并8版整版刊发重点报道《机遇叠加江海潮涌——江苏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瞭望》年第9期刊发文章《“强富美高”江苏新答卷》,分别讲述江苏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强富美高”新江苏、“五个迈上新台阶”要求,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的生动实践。

“无锡”

在这两篇文章中提及了许多次

全文分别如下

↓↓↓

2月27日《新华每日电讯》:

机遇叠加江海潮涌

——江苏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

70年前,江淮大地上淮海战役的胜利吹响了解放全中国的号角,新中国曙光已现;

70年后,这片热土打响了事关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战役,第一个百年目标近在咫尺。

年底,*的十九大闭幕一个多月后,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到地方考察调研,第一站来到江苏徐州,强调要走一条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道路。

年,江苏地区生产总值率先超9万亿元,以全国1.1%的国土、5.8%的人口,生产了10%的经济总量。不仅如此,江苏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长明显快于整体工业,新旧动能加速转换,质量效益稳步提升,令人瞩目的“江苏奇迹”绽放出新的光彩。

江苏这片土地承载着*中央的殷切期望。江苏省委认为,从“两个率先”,到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作出的一系列重要指示,都是*中央根据时代方位和发展阶段变化,对江苏发展赋予新的使命和内涵。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强富美高”新江苏、“五个迈上新台阶”,实际上就是对江苏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年底,江苏省委召开十三届三次全会,确定了“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的目标定位和推动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城乡建设、文化建设、生态环境、人民生活“六个高质量”的实践路径,以先行者的担当和奋斗者的自觉开启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新起点:靠“吃改革饭,走开放路”实现率先发展的江苏,开启“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新征程

江苏省江阴市周庄镇山泉村(年3月8日无人机航拍)。新华社记者李博摄

来到无锡市东港镇,仿佛到了“红豆大观园”。路边葳蕤生长的红豆杉,随处可见的红豆品牌标志,拔地而起的新城镇综合体——红豆万花城,这家企业在东港镇留下深深的烙印。

从实行计件工资、“带资进厂”到“一包三改”,再到“母子公司制”、内部股份制、内部市场制、效益承包制等“四制联动”改革……这家原以弹棉胎、扎扫帚为主的家庭小作坊,经过几十年改革创新,已经发展成为深耕纺织服装、橡胶轮胎、红豆杉大健康、商业地产园区开发四大领域,拥有两家主板上市公司和一家新三板挂牌公司的红豆集团。

正是像红豆这样一批苏南乡镇企业的率先起步,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中竞相发展,创造了引领全国乡村企业大发展的“苏南模式”,确立了江苏在全国乡镇企业发展史上的主要发源地和“排头兵”地位。

改革经常呈现螺旋式前进。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异*突起”的乡镇企业,由于先天不足、机制束缚,难以适应市场大潮,相继改制,从而孕育出了另一股更强大的发展动力——民营经济。

如今,占据江苏“半壁江山”的民营经济主动创新求变,引领转型升级,成为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的“主力*”“生力*”。

在江苏鱼跃医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的产品陈列馆,公司副总经理眭秀华介绍,他们生产的制氧机占国内市场70%,占国际市场30%,雾化器占国内市场35%,“这里的每一个产品基本都是全国第一。”

全国工商联发布的“中国民营企业强”榜单中,江苏有86家企业入围,在全国排第二。其中,苏宁控股集团和恒力集团2家企业进入前十。

“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江苏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创业创新的主体力量、吸纳就业的主要渠道和社会财富的主要来源。”江苏省统计局副局长刘兴远表示,一大批新苏商脱颖而出,不仅创造了大量物质财富,而且积淀形成了宝贵的新苏商精神。

如果说,改革为江苏发展注入了“原始动力”,那么,开放则为这个沿海省份增添源源不断的“活力因子”。

苏州工业园区夜景(年5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李响摄

在苏州工业园区中央公园内,一座名为《合作》的不锈钢彩色雕塑,通过板材重叠组合成菱形,利用S形红色钢板在其中穿插、旋转,象征着苏州与新加坡的友好合作,共迎光辉灿烂的明天。

学习世界,启发中国。自年中国和新加坡合作建设苏州工业园区以来,这里累计实施了多项重点改革,其中24项为国家级先行先试任务,19项改革经验在全国推广,10项在江苏推广,成为中外合作的成功典范和中国改革开放的标杆。

经济有活力,文化有魅力,吸引越来越多外国人在江苏学习、工作和生活。自年以来,苏州已举办8届“家在苏州”外国人才艺秀。“苏州吸引我的,不只在于经济发达、环境美丽,还有令人着迷的文化。”美国小伙戴天乐来苏州已有9年,会说一口流利而标准的普通话。

40年“吃改革饭,走开放路”,江苏站上了新台阶。40年来,江苏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年全省GDP达到9.26万亿元,与澳大利亚不相上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万元,比上年增长8.8%;全国城市GDP排行榜,全省13个设区市全部进入前名;全国百强县评比,前10名中江苏占了半数以上,昆山更是连续14年位居榜首……

凡是过去,皆为序章。江苏清醒看到,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变中有忧,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经济面临下行压力,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

巨大成就催人振奋,严峻挑战让人警醒!

一艘满载排水量超过15万吨、最多可装载个标准箱的货轮停靠江苏连云港港口码头,在装载个集装箱后,于4月29日驶往青岛,开启波斯湾航线之旅(年4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韩瑜庆摄

改革开放40年来,江苏经济总量增长超过倍,但支撑高速增长的比较优势大为减弱。如何加快跨越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拐点?

站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历史新起点,挑战与机遇同在,压力和动力并存,爬坡与转型同步,唯有围绕“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以更大的力度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才能乘风破浪、继续前进。

年5月,江苏率先出台高质量发展考评体系,推动和强化发展的探索性、创新性、引领性,充分激发广大*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时序轮替中,亘古不变的是先行者的身影;

历史坐标上,清晰镌刻的是改革者的脚印。

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强调,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对今天的江苏而言是新时代的“再出发”。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嘱托和殷切期望,接续奋斗、继往开来,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把总书记擘画的“强富美高”新江苏蓝图变成生动可感的现实。

新理念:向污染亮剑、补民生短板,用区域协调的绿色GDP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

这是年10月27日拍摄的太湖风光(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季春鹏摄

冬去春来,太湖波光粼粼,一片清澈安静的景象。

时钟拨回到12年前的初夏,太湖蓝藻暴发,数十万市民饮水告急。这个为长三角多万人口供水的中国第三大淡水湖,突然生病,举世震惊。经过10多年“铁腕治污、科学治太”,太湖出现了令人欣喜的变化:流域水质持续改善,总体好于年以前的水平,实现了国务院提出的治太阶段性目标。

“生病”的不仅是太湖。江苏以全国1.1%的国土创造了超过10%的经济总量,单位土地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也远超全国平均水平,空气、水的情况更是不容乐观。

江苏,这个诞生过中国第一个环保模范城,也遭遇过“太湖之痛”的经济大省,如何应对生态环境的严峻挑战?

年底,一场名为“”专项行动的生态环境治理攻坚战打响。江苏把补齐生态短板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全力促进全省环境质量尽快明显好转。

向“最痛处”亮剑,向“最难处”攻坚。年,江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全年压减钢铁产能80万吨、水泥产能万吨、平板玻璃万重量箱,关闭高耗能高污染及“散乱污”规上企业多家,关停低端落后化工企业多家。

这是年3月28日在江苏南京高淳区桠溪国际慢城拍摄的油菜花田(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韩瑜庆摄

如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不再是“挂在墙上的口号”,而是干部认同、发展遵循、群众可感的生动实践。

“以前那叫一个脏,到处是煤灰,上午穿白衬衣,中午就成了灰衬衣,晚上就是黑衬衣了。”徐州市贾汪区青山泉镇马庄村村民夏桂美说,经过多年综合治理,空气清新了,水也干净了。由潘安塌陷区转变而来的潘安湖湿地总面积达10平方公里,水质达到三类水标准,湖光秀丽,游客纷至。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一部江苏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也是苏南带动苏北加快发展的历史。

道路成网,小区成片,高标准厂房一眼望不到头……地处苏北腹地的苏州宿迁工业园区,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苏州不仅给我们输送大项目,还带来了园区管理的宝贵经验。”园区*工委书记冯建林说,园区以占宿迁0.16%的土地,创造了全市近4%的GDP和财*收入。

目前,江苏南北共建园区已达47家,累计入园企业超家,项目注册金额近亿元,带动就业人口62万人,主要经济指标保持15%以上的年增长率。

振兴苏北一直是江苏省决策者思考的问题。*的十九大后,江苏举全省之力支持苏北发展,把苏北放到“一带一路”建设的大背景下,按照“四化”同步的要求,推动区域发展布局、基础设施布局、产业体系布局、城乡建设布局进行重构,各方面工作正在破题。

在今年初的省两会上,江苏宣布,将启动实施苏北个村改造任务,同步配建公共服务设施,三年改善30万户农民群众住房条件;加快推进连淮扬镇铁路、盐通高铁、连徐高铁、徐宿淮盐铁路建设等。年,省财*安排支持苏北发展的各类专项资金总计达亿元。

在*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共同推动下,苏北发展内生动力不断增强,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连续10多年高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苏北五市徐州、盐城、淮安、宿迁、连云港的地区生产总值排名,均进入全国城市百强。

在江苏省响水县九丰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的大棚内,56岁的农民徐晓菊展示收获的丝瓜(年9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季春鹏摄

绿色发展、南北协调,根本目的是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而要做到这一点,还需让更多改革成果与老百姓分享。

66岁的江阴新桥镇农民贡美娣,和丈夫每月靠着居民养老保险的几百元生活。年4月份,她突发脑溢血住院治疗,花费了19万多元。在以前,这个家早已不堪重负,如今,农保报销了13万多元,村里的医疗互助会还给她补助了3万多元,“过去小病拖,大病扛,现在有了保障,看病再也没有那么多顾虑了。”

贫困线从元提升到元,农村低保最低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元;出台“富民33条”系列举措,努力让老百姓“钱袋子”鼓起来;建成城镇社区15分钟医疗、文化、健身、养老等服务圈,让城乡居民享受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开展教育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重点解决校外培训乱象等难题……

近年来,从托高底线到创业富民,从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到破解看病、上学、养老等焦点问题,江苏的“民生红包”越来越大,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江苏自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按照‘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要求,切实在民生热点痛点难点上精准施策,在关键要害处靶向发力,让民生更好地顺应民心,努力交出一份人民满意的民生答卷。”江苏省省长吴*隆说。

新动力:科教优势重启创新引擎,改革红利激发市场活力

这是安装在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的“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年10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李博摄

两年前,一篇题为《醒醒吧,南京!你为什么留不住优秀的年轻人》的文章在

1
查看完整版本: 全国两会前,新华社两次聚焦江苏建设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