沭阳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地理 » 苏北抗战文艺运动中的淮海戏
TUhjnbcbe - 2021/8/12 19:26:00
淮海戏流传至今已有两百多年,“诞生于清朝末年,成长在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之中,发源于伟大的淮海战役的淮海平原”[1],历史上流行于江苏省北部的连云港、淮安、宿迁及徐州、盐城等市部分县区,其唱腔音乐丰富多彩,乐句结尾突然翻高八度耍腔,具有拉人*魄的艺术魅力,故有“拉*腔”之称。淮海戏许多表演桥段脱胎于苏北农村生活,早期的表演者多为走村串户,上门卖唱、乞讨的民间艺人,故而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在如火如荼的苏北抗战文艺运动中,淮海戏得以快速发展,并被誉为“革命小戏”。淮海戏艺人成为抗日宣传员、文艺工作者,先后组建了“淮海戏实验小组”“艺人救国会”等组织,坚持演出优秀传统戏的同时,编演了《三星落》《柴米河畔》等一批有效宣传抗战的现代戏,为苏北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二、“淮海小戏”命名的由来

一、苏北抗日民主根据地抗战文艺

年“卢沟桥事变”发生,中华民族全面抗战开始,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在领导武装斗争的同时,中共中央和毛泽东还领导并构筑了一条强大的文艺战线,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抗战文艺运动,自五四时期开始高涨的中国新文化运动发生了适应时代需要的新变化,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等文艺团体和组织纷纷成立,五四和左翼时期“亭子间”里独立创作的文艺工作者开始被纳入抗日的体系中,形成了抗战时期的先进文化——新民主主义文化。年1月,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明确提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2]因此,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战文艺运动既是一场抗战救国的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新启蒙运动。

年10月,新四*和八路*在苏北会师后,在敌后开辟了苏北抗日民主根据地。苏北抗日民主根据地“为中共中央中原局(后改为华中局)和新四**部所在地”[3],地域上为江苏的北半部,总面积4.2万平方千米,*府管辖人口万,包括淮海、盐阜两个地区,是华中敌后抗日战场的*治、*事、经济和文化中心,刘少奇、陈毅及*克诚等都曾在这里直接领导过抗日斗争。年,随着全国抗战文艺运动的高涨,刘少奇、陈毅等在苏北抗日民主根据地发起苏北新文化运动,号召“为开展苏北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文化运动而斗争”。[4]年4月16日,苏北文化协会成立,刘少奇、陈毅等人到会讲话,号召民间艺人参加抗日宣传。年1月和6月,刘少奇、陈毅曾先后两次主持华中局会议,讨论华中根据地的文化事业,主张在“抗日根据地*民开展文化事业、扩大文艺宣传、繁荣文学艺术等”活动,以此“唤起民众,鼓舞*民,打击敌人,有力地为抗日武装斗争服务”。[5]其中,刘少奇在《苏北文化协会的任务》,陈毅在《关于文化运动的意见》《为广泛开展苏北新文化事业而斗争》,以及华中局宣传部长彭康在《新民主主义文化运动》的报告中,都以《新民主主义论》主要思想为苏北新文化运动的指导思想,明确提出以抗日救亡为中心的苏北根据地新文化建设思想,坚持与日寇作毫不妥协的尖锐对立的文化斗争*策。

年5月,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毛泽东在会上作了重要发言(《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明确提出并着重阐释了文艺是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强调“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6]。延安文艺座谈会“在知识分子中灌输了*性原则,*性的输入使文艺创作更加统一化”,“为后来相当长时间的中国文艺定下了传统和底色”。[7]不久,文艺界掀起了文艺结合*治,面向群众、服务工农兵、走大众化道路的文艺运动热潮,苏北抗日民主根据地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文化繁荣景象,其“规模之大、成果之丰、影响之广,是仅次于延安而列其他根据地之首的”[8]。

随着苏北新文化运动的形成和广泛深入地发展,丘东平、许晴、阿英、*源等一大批*的文艺工作者来到根据地。苏北抗日民主根据地形成了一支人数众多的文化大*,先后组建了“鲁艺华中分院、鲁工团、阜宁文化村、湖海艺文社、苏北文工团、新安旅行团”[9]等文艺组织和团体,创办了《江淮日报》《江淮文化》《苏北记者》《先锋报》等五十多种报纸杂志。一时间,戏剧、音乐、诗歌、木刻、漫画、小说、秧歌等文艺形式百花齐放,其中以戏剧、歌咏、墙头诗、秧歌舞最为广泛和普及。这些抗战文艺成果宣传抗日救国主张,讴歌*民爱国精神,揭露日伪顽敌罪行,为苏北抗日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淮海小戏”命名的由来

在沿门说唱“打门头词”时期,淮海戏称“三副调”,后称“拉*腔”,也叫“肘鼓子”。形成戏曲后,淮海戏又称“小戏”,号称有“三十二大本,六十四单出”,仅是一种民间艺人走村串户,靠摞地摊演出、卖艺为生的小戏曲,被群众称为“七忙八不忙,九人带厨房”[10]。

抗日战争前,“各地淮海戏班社发展迅猛,单是在东海、灌云一带就有多个,从艺人员多达千人,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艺术队伍”[11]。“当时,有几个较有影响的小戏班子,如陈步楼、花二、吴大有、纪小豁子等,先后从沭阳来到泗阳县北片农村集镇演出。”[12]

年,中国共产*在淮海地区建立了抗日民主*权,“领导机构中共淮海区*委和淮海区专员公署的机关设在沭阳张圩、陈圩一带”[13],共辖沭阳、涟水、淮阴、泗阳、东海、灌云、宿迁、沭宿海、涟灌阜等9个县、33个区(包含现在江苏省宿迁市、淮安市、连云港市、徐州市的部分辖区),并在全区广大农村相继成立了中国共产*领导下的抗日民主*权。苏北根据地主要以农民为主,仅淮海根据地内农民就占90%以上。淮海戏等民间戏剧虽然不登大雅之堂,但剧目创作非常便捷,题材反映农村和现实生活,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是淮海地区群众喜闻乐见的戏剧形式。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初期,以冯国柱、吴健为骨干成员的“上海国民救亡歌咏协会二队”途经淮海地区,播下了宣传抗战的火种。由于抗日救亡宣传工作的需要,淮海区各地抗日民主*府十分重视民间戏剧的发展,纷纷将淮海戏、柳琴戏、淮剧等民间艺人集中培训,定期给艺人们上*治课、文化课和业务课,帮助成立“沭阳县抗日艺人救国会、涟水县百艺工会、潼阳县(东海)抗敌宣传队、武装宣传队”[14]等“艺人救国会”和宣传队,并发放“抗日艺人证”。同时,中共的文艺工作者积极协助民间艺人们整理唱腔,编演新戏。为了配合开展对敌瓦解工作,编演《打伪乡公所》《小寡妇上坟》《大义灭亲》《小放牛》等淮海戏;通过《李月英寻夫》将重庆大后方满目凄凉和抗日根据地美好风光进行对比,有效地宣传了苏北根据地的建设工作……正如盐阜行署主任、苏北行署副主任曹荻秋所说,“唱一个小调,抵一个报告”[15]。从前线到农村,民间艺人们成为*的文艺工作者,满怀热情地用文艺形式宣传*的路线、方针、*策,极大地鼓舞了边区人民对革命必胜的信念[16]

早在年,八路*南下挺进支队在汤沟建第三团,其宣传队就曾将淮海戏列为宣传演出的剧种之一。苏北根据地抗日民主*府建立后,淮海戏不再是仅供人们茶余饭后消遣,而是成为宣传抗日的有力武器,步入了健康的进步成长期。“淮海戏的传承,原来主要是以家族关系办小戏班,通过血缘关系传承为主,师徒关系传承为辅,而从抗日战争时期起,有了以公家出资开办训练班的方式。”[17]年,泗沭县抗日民主*府将流散在民间的淮海戏艺人组织起来,首先成立“淮海戏实验小组”。在根据地抗日民主*府的帮助下,淮海戏艺人们成立了“艺人救国会”,并积极参加培训和学习,逐步创建了淮海文艺工作团、淮泗中学剧团、涟东县文工团、涟水县文工队和沭阳县文工队等演唱淮海戏的组织和团体,举办以淮海戏为主的文娱大竞赛等各类文艺演出活动。年12月,沭阳县*府对敌联络处在马厂成立淮海小戏艺人小组,这是在“小戏”之前首次冠以“淮海”字样,从此“小戏”有了自己的“大名”。关于“淮海小戏”名字的由来,在目前的资料中,有两种说法:一是,“淮海小戏之名是在年12月淮泗县举办的‘抗日艺人训练班’上由淮泗县民众教育馆长程翰亭提名确定的”[18]。二是在淮海行署组织文艺调演沭阳的小戏班被调来演出时,沭阳的同志讲不出具体名称,于是,时任区*委副书记兼行*公署主任的李一氓同志将其命名为“淮海小戏”。这两种说法孰对孰错,已无从考证,但可以肯定的是,淮海戏的快速发展与李一氓的倡导是密不可分的。

三、淮海戏的快速发展

李一氓是*内著名的文艺理论家,十分重视文化工作实践,注重挖掘工农兵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任职新四*秘书长时,李一氓曾在短短两年时间里,带领新四*创作各种剧本多个,演出戏剧约场次,为新四*的早期戏剧运动做出了重要贡献。“正因为对戏剧在革命斗争中作用有着充分的认识,在抗战期间苏北坚持斗争的极其困难的情况下,李一氓仍大力支持戏剧事业的发展”[19],并在为《淮海报》撰写的社论《五四论根据地的文化》一文中,率先提出发展“农民文化”,文化的对象应该是农民,将为“农”服务提升到了第一位。

年3月,李一氓调任苏北淮海区。上任不久后,他就给予了淮海戏大量的资金、人才扶持,引导艺人编演反映抗战与根据地建设内容的新剧目。李一氓亲自挑选演员的故事至今仍在淮海大地广为流传。为了提高戏剧的演出水平,李一氓一直在寻找好演员,并下令:只要发现会唱戏的人才,就召集起来使用。一天,站岗的士兵向李一氓报告说,牢房里有一个俘虏天天一会儿唱京戏,一会儿唱小戏。李一氓听后,赶忙让士兵带来俘虏。人称马大个子的俘虏很快就被带来了,李一氓仔细一盘问,发现他果真唱过戏,是被抓来当兵的。于是,李一氓在向他宣讲我*的宽大俘虏*策后,便让他参加排演新编剧目,戴罪立功。后来,马大个子不仅在新编剧目中表现优异,还在抗战中立了功。

在李一氓的大力扶持下,淮海戏得以快速的发展,出现了薛云峰、温林、苗绍年、潘长发等淮海戏工农作家,编演了百余出现代戏,涌现出大量宣传抗日剧目,淮海戏艺人成为*的抗日宣传员、文艺工作者。《李月英寻夫》《抗日小放牛》《小板凳》《三星落》《十里好风光》《伪*反正》《悲惨家庭》《晴天》等淮海戏在根据地久演不衰,有的连演余场,“与淮海实验剧团联合演出的《三打祝家庄》受到李一氓的表彰,并奖给锣鼓一套”[20]。年11月,新四*第三师阅兵庆祝“苏联十月革命节”,并组织演出,淮海戏《小板凳》被评为最好剧目。年,东灌沭边区中学组织学生成立抗救演剧队,首演汤增桐所作的淮海戏《三星落》,其内容为一个伪*大队长怎样在妻子赵桂芝及中共地下*员陈虎的劝说下反正的故事,受到新四*三师师长*克诚的赞扬。“年,抗日战争已进入反攻阶段,*中央号召全国抗日*民,不仅要加紧训练,准备向敌人发动*事进攻,还要开展*治攻势,对敌伪*进行宣传瓦解工作。”[21]在这样的形势下,《三星落》的影响颇大,一些伪*看了戏剧后,纷纷带武器反正了。淮海戏在人民群众中大量传唱,不仅在民间广泛传播,也掀起了根据地人民的抗日热潮,许多淮海戏艺人还积极投身革命,不少人为此献出宝贵的生命。“泗阳县东部靠淮阴交界建立淮泗县抗日民主*府,北部与沭阳县南部建立泗沭县抗日民主*府”,这两小块根据地是淮海戏宣传抗日最活跃的地方,“泗沭县魏圩乡抗日剧团有团员80多人,居淮北各县乡镇之首,许多团员就是抗日游击队员”。[22]

在*的文艺工作者与淮海戏艺人们的共同合作下,淮海戏还突破旧的表演方式,大胆地改革唱腔和表演程式,唱腔、说白、行当都变得更加齐备。淮海戏以地摊演出为主,转为以广场演出为主。“戏班每到一地演出,请当地群众帮助搭一扇形土台,用木棒或毛竹搭成框架,只装一道底幕,观众从三面看戏。用铜盆装上豆油,用棉花捻点燃,作舞台照明。扮演战士即借*衣,扮演百姓则向看戏的观众借用,扮演地主就搬用地主家的家具,有时还将真树砍下搬上舞台。”[23]年冬,淮海戏《柴米河畔》首次定谱演唱。在继承传统唱腔的基础上,《柴米河畔》吸收民歌“十劝郎”中优美的旋律,创作小戏新腔“好风光”。演出之后很快在淮海地区根据地流传,逐步成为淮海戏女腔的基本调,使淮海戏女腔艺术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并一直被观众认为是淮海戏中最美的声腔。

四、小结

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共产*依靠文、武两支大*的配合奋战,最终取得十四年抗战的伟大胜利。年9月14日,淮阴县和清江市*府在城南公园召开万人大会,庆祝抗战胜利和淮阴解放,五百多名淮海戏、柳琴戏、淮剧艺人及文工团员参加演出致贺。年11月1日,苏皖边区*府在淮阴成立,苏北全境解放,苏北抗战文艺运动正式结束。抗日战争胜利后,淮海戏成立了有史以来第一个全民所有制淮海戏剧团——大众淮海剧团。解放战争年代,艺人们肩背步枪,手提三弦,跟随解放*转战南北,编演了为现实服务,宣传抗日、反内战的《灾难海州》《大后方》《三世仇》《担架队》《反内战》《周发乾杀妻》《想想看看》《七块半》《*民一家》等影响较大的现代戏和一些传统戏。“农村戏剧运动的发展同农业互助合作运动、减租运动、民兵工作、冬学等结合起来”[24],为配合完成当时中心任务发挥了很大作用,使农村剧团得以蓬勃发展。

年4月,淮海区常备民工团文工队共18人,分淮海戏、京剧两个组南下参加渡江战役,抵上海后每人获一张“渡江光荣证”和一枚铜质“渡江胜利纪念章”。新中国成立后,*和*府繁荣文化*策深入人心,淮海戏也迎来了新的春天,其在继承和发扬传统表演风格基础上,在剧目、音乐、表演、风格等各方面都进行了大力的改革和发展。年,为了参加华东戏曲会演,江苏省文化局将“淮海小戏”正式命名为“淮海戏”。从此,蕴含了历代艺人无数心血和汗水的淮海戏登上了戏剧舞台,成为江苏省六大地方剧种之一,并于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本文刊发于《档案与建设》年第3期)

注释与参考文献

[1]苏怀世.淮海荷花——淮海戏简介[J].上海戏剧,(1):30.

[2][4][5][6][9]曹建林.苏北根据地抗战文艺研究(-)[D].苏州大学,:15,14,15,20,7.

[3]韦泽洋.苏北抗日根据地*的建设[J].档案与建设,(2):49.

[7]陆茹.中国革命文艺的历史考察[J].*史文苑,(4):50.

[8]王阑西.序言,刘则先、刘小清编著:《苏北抗日根据地文化散记》[M].江苏人民出版社,:2.

[10][15][18][21][23]沈瑞,朱国芳.江苏戏曲志·淮海戏志[M].江苏文艺出版社,:,9,,,.

[11][17]章汇,马红玲.关于淮海戏的老话题[N].淮海晚报,-05-31.

[12][20][22]朱成栋.淮海戏溯源[J].寻根,(4):.

[13]胡杨,周明.沭阳:淮海抗日民主根据地的领导中心[J].中国老区建设,9(12):60.

[14]纪浩波.关于沭阳淮海戏[DB/OL].[-01-09]

1
查看完整版本: 苏北抗战文艺运动中的淮海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