沭阳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地理 » 苏州历史上的一次人口大迁移
TUhjnbcbe - 2021/8/19 18:55:00
阊门——“洪武赶散”者的“大槐树”

我在大学读书时,就听一些苏北兴化、大丰的同学说,他们的先祖是苏州人,当时也没放在心上,不过一笑了之。到方志办工作后,又听到曾经到苏北盐城“下放”的老同志说起,许多苏北人都说祖上是苏州人。到省里开会时,也听苏北同仁多次讲述“红蝇赶散”的故事,常有人向我打听“红蝇赶散”在苏州阊门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近年来,由于经济的发展,有些苏北人为了续修家谱,也经常来询问此事。前不久,首轮《苏州市志》主编陈晖同志来电说,他家乡大丰的修志同仁找他了解有关“洪武赶散”的事情,希望能够提供一些资料。为了解答这个问题,我先后查阅了《明史》、《清史稿》以及一些史志资料,但均未见到“洪武赶散”或“红蝇赶散”的记载。为什么象“红蝇赶散”这样数万人的大迁徙,被史学家们忽略呢?其中一定隐藏着一个谜团。

为了弄清这个谜团,也为了完成陈晖同志嘱托的任务,我借助了强大的网络查询,发现
  

元末战乱使淮安及其周围地区人口逃毙殆尽,亟待移民充实。同时,江南地区的富豪有很多依附张士诚。故明朝初年,*治上的一项重要措施,是进行强制性的大规模的移民。除了上文所引灌南县《新安镇志》称,苏州阊门周姓、常州的无锡惠姓及刘、管、段、金等姓被赶散至朐南芦苇荒滩外,民国《泗阳县志》也有类似记载,元末明初,由苏南迁来的有翁、朱、卢、吴等25氏族,其中由苏州迁来的有21族。

据《苏州市志》载:元至元二十七年(年)平江路(即后来苏州府)领县6,人口已达余万。经元末明初的战乱,到明初洪武四年(年)统计,时苏州府领县6,47万户,万人口。80年中锐减50多万人。除了战争伤亡,另一个原因就是“洪武迁徙”。《苏州市志》云:洪武初年,为加强国家统治,开发落后地区以及边远地区,实行戍边屯田制,先后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多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洪武三年(年)迁苏州、松江等地无田农民余户至临濠垦田。二十二年,迁苏州阊门一带商户百姓至苏北沿海灶区(盐区),二十四年(年),迁苏州富民充实南京。永乐元年(年),迁苏州等地富民充实北京。(依据材料是《明史本纪》卷1~6、《明通鉴》卷9、《国榷》卷9)。

由此,不难看出,明初的确实行过强制性的迁民*策,且这种*策贯穿于明朝始终,不仅限于苏州,包括江南的杭、嘉、湖、苏、锡、常等广大地区。因此,所谓“红蝇赶散”,当指移民事件,这一民间的咒骂称呼,在明、清文字狱盛行的时代,史家不是不知,而是不敢秉率直书,只好回避这个民怨很深的事件,这就是史书和地方志不见或少见记载的真实原因。

六、“红蝇赶散”的功过

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这个强迫性的移民事件,一方面,统治者采用了拆居烧房,关押驱赶,不顾百姓的死活的*策,使大批移民苦不堪言,对其中倒流移民,又采取重治罪。这无疑是朱元璋的一大错误。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广大居民带来了经济发达地区的先进生产技术,有力推动了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明初,海州盐民逃亡殆尽,盐业生产基本停顿,官府靠移民充作灶民(盐民),发展盐业生产,改煎为晒盐,后改为砖地晒盐,既降低成本,又提高产量和质量。从巩固国防和发展经济来看,也是功不可没的。

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吴必虎教授在其《明初苏州向苏北的移民及其影响》一文中指出:苏州曾是张士诚的王城所在地,朱元璋麾下大将常遇春在攻打苏州时遭顽强抵抗,围攻十个月才破城,所以,朱元璋对苏州百姓采取了“惩罚性”的移民措施。更重要的是,江淮地区经元末明初的多年兵燹后人口剧减,扬州“土著始十八户,继四十余户而已,其皆流寓尔”,淮安“仅存槐树李、梅花刘、麦盒王、节孝徐等七家”,明王朝*府不得不采取大规模的移民来恢复江淮地区的经济。

七、“红蝇赶散”的影响

长期以来,对于历史上谜团,总会有人去探索、去追寻,也许这就是史志的魅力所在。苏北大量的现存家谱中记载着其先祖是明初,而且无一例外地称苏州阊门人,没有具体的街巷。其实“苏州阊门”只是个地域概念,自从公元前年伍子胥在此相土尝水建筑阖闾大城以来,阊门就是苏州城的主要城门。隋炀帝开挖江南运河(大运河江南段)以后,阊门就是京杭大运河的南北要道。之后成了康熙、乾乾皇帝南巡的必经之地,《红楼梦》里称之为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就其原因而言,乃是其水陆要冲的交通地位决定的。明清时期,这一带更是南北货运的集散地,阊门地区至今还保留着“南码头”、“北码头”、“万人码头”等历史地名,这些看似很不起眼的地名,却承载着这个地区的历史,传递给人的信息是它昔日的辉煌。洪武初年,阊门的交通地位已经确立。朱元璋打下苏州后,生怕苏州百姓不服他统治,即所谓“大族相聚为逆”,于是,便想到了用大规模迁徙移民之法。一方面可以削弱苏州百姓结派抱团,与朝廷为敌的力量;另一方面,可以补充苏北地区因战乱而丧失的劳动力。苏州百姓历来恋家,当然不愿远离家乡去苏北,于是强硬的“赶散”就成为不可避免。所有被送往苏北各地的人,都是从阊门码头启程的,背井离乡时最后看到、也是印象最深的当然是巍峨的阊门城楼,在越行越远的当口,这是苏州留给这些被“赶散”人的最后记忆,也是永恒的记忆。在到达新的栖息地生活后,会口耳相传地告诉他的子孙们,不要忘祖——苏州阊门是你们的祖先呆过的地方。于是,后人在编修家谱、族谱时,就把他们的始祖定为苏州阊门人。

今天的盐城人几乎都会告诉你祖籍是“苏州阊门”的,是“洪武赶散”让他们的祖先从苏南来到苏北的,这种文化现象与山东人所说祖籍是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是相同的。说到底,苏州阊门已经是这些人的“大槐树”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苏州历史上的一次人口大迁移